“能成为全国人大代表,能成为‘五代会’代表,是源于南裕村在我的带领下成为‘太行山最绿的地方’、成为联合国全球生态环境500佳提名奖获得者。但是没有供销合作社就没有前南裕村的今天,没有供销合作社,我也不可能有这样的成就。”
——郭成志
郭成志今年有63岁了,精力却还很旺盛,作为河北省邢台县前南峪村原党支部书记,他同时又是连续四届的全国人大代表。从今年全国“两会”开始到现在,郭成志都还没有回过家。开完“两会”他就去天津谈了一个板栗加工的项目,村里现在有个板栗加工厂,需要扩大规模。这一次,他是作为农民代表来参加“五代会”的。
他说:“能成为全国人大代表,能成为‘五代会’代表,是源于南裕村在我的带领下成为‘太行山最绿的地方’、成为联合国全球生态环境500佳提名奖获得者。但是没有供销合作社就没有前南裕村的今天,没有供销合作社,我也不可能有这样的成就。”
前南裕村和供销合作社的渊源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这个位于太行山里的村是著名的革命老区,上世纪60年代,当地老百姓中流传这样的话:“上山光秃秃,下山卵石多,有雨顺坡流,无雨渴死鸟。”这样的地理位置和环境,使得当地的老百姓守着财富没钱花。当时的供销合作社就把前南裕村作为一个定点扶贫对象。在这个人均不足一亩田却有8亩山的地方,要想致富,就得向山要财富。这样,从1968年开始,供销合作社的人带领南裕村的村民开始了10年的开拓荒山之路。没有资金,供销合作社垫付;没有技术人员,供销合作社帮助找,连技术人员的工资都由供销合作社发。供销合作社领导、员工和村民同吃同住。10年后,山上的果树从13303棵增长到248400棵,人均拥有200棵树。如今,他们当年奋战的这座山头,植被覆盖率达94.6%,林木覆盖率达90.07%,并且发展成为国家级农业生态旅游观光地,每年游客数量达到10万人。去年,村里旅游收入达到1680万元。
进入市场经济时期,供销合作社对前南裕村的扶持仍在继续。板栗是这里的特产,农民几乎家家都种板栗,但是由于身处山区,长期以来,几乎没有人主动去找市场,都在等着商贩们上门收购,这样会把价压得很低,农民难以从中赢得很大利润。2008年,借着邢台市供销合作社大力发展“农合联”的机会,邢台市社引领该村村民组建了板栗专业合作社,并且与村委会合作,在该村建立了食品公司,从事板栗加工。邢台县一年能产板栗1万吨,这个加工厂就能加工板栗6000吨。这个加工厂不仅成功解决了农民的卖难问题,而且使板栗的价值大大提升。郭成志介绍:“如今板栗每斤的收购价比以前能多出两块钱。”
如今的前南裕村早就摆脱“有女不嫁南裕村”的窘境,村里65岁以上的老人每月有300元的生活费,村民看病买药,全由村里出钱,甚至盖房子都是村里和户主各付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