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的两会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让人民“有尊严地生活”,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共鸣。而对于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而言,有尊严地活着,不仅仅是指迅速有效地填鼓自己的钱袋子,更是希望公平、合理地分享到和“城里人”一样的公共服务,实现城乡平等。于是,掷地有声的“有尊严地生活”背后,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越发引人注目,成为时代的聚焦点。
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涉及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服务内容主要包括生产服务、流通服务、信贷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等全过程综合配套服务。
一直以来,建设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都是国家最重要的宏观政策。在建国之初,我国农村就相继建立了农业、林业、水利、气象等部门的技术推广机构,供销合作社、信用合作社等专业服务组织,为农业生产提供服务,社会效益显著。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集体农作制度逐渐被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代,农户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1991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通知》,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也开始朝着商品化、市场化、多元化方向发展。
家庭土地承包制度虽使农民充分享有了农业剩余,突出了农业生产的市场性。实际上,在现代农业的时代大背景下,代表“效率”的家庭承包经营对于代表“公益”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的要求,不但没有弱化,反而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进入21世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单干”农民在技术、资金、信息、流通等方面显得越发吃力,在生产经营中面临着越来越多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办起来不合算的事情。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转移就业,这方面的问题更为突出。
解决这些新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建立“新型”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强化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中“统”的功能。
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并对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进行了全面部署,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由此,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站到了一个新起点上,加速寻求创新发展的思路。其中,供销合作社多年来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成熟思路,越发得到重视。
2009年10月29日,温家宝总理来到山东临沭县北沟头村社区服务中心调研考察。温总理先后走进日用品超市和农资超市,参观了社区中心卫生室,考察供销合作社参与组织的草莓专业合作社和柳编协会。温总理对于供销合作社“全方位、全覆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表示肯定。
以山东为代表的全国供销合作社,通过现代日用品流通网络、新型农资经营服务体系、农产品经营服务体系、融资服务体系以及社区服务中心建设等全方位的服务体系和平台建议,已经实实在在地将农业社会化服务涉及农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农民购物、劳务、就医、餐饮、洗浴、健身、休闲娱乐等实际需要,安排十分贴心的经营服务项目,让老百姓得到了实惠。
全国供销合作社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让农民坐在家里,就充分享受到现代文明的物质成果,对于缩小城乡差异、促进城乡统筹一体化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本来,农民在依然落后的生产生活条件下,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实现就地就近的转移的目标,仍然比较苍白,落实起来令人“不踏实”。而立足社区服务中心这种“贴心”生活方式给农民带来的变化,就地就近转移就有了可能,战略意义重大。很多“三农”政策要“落地生根”的话,供销合作社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成为最为重要的管道之一。
2009年11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会议强调,使供销合作社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骨干力量。
目前,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共发展村级综合服务站21.03万个,庄稼医院2.54万个,农机队3878个,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社近5万个,各类行业、专业协会近2万个,覆盖了全国60%的乡镇和1/3以上的行政村。其经营服务内容涵盖了从农资供应、日用品销售、农副产品收购到餐饮娱乐、养老幼教、农技服务、家电维修等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将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上发挥更为突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