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繁峙联社经营困难、步履维艰,被认为是山西信合系统的“小不点”和“老大难”单位;十年间联社改革发展实现了“三级跳”,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自1998年实施人民银行总行“统一法人”试点开始,繁峙信合人秉承服务“三农”的宗旨,坚持走改革创新、规范发展的道路,全县信用社由小到大、由弱变强。2001年联社实现扭亏为盈,2008年业务经营实现了全面开花结果,联社走上了一条健康、高速、持续发展的辉煌之路。
困 境
时间追溯到试点前的1997年,繁峙县作为国家级贫困县、农业大县,主要以种植、养殖、加工和采矿四个产业为主。农民人均收入710元,低于全地区平均水平460元。当时信用联社下设21个独立核算的信用社,各项存款仅1.66亿元,各项贷款1.19亿元,不良贷款率达63%,历年亏损2293万元,全县信用社资不抵债578万元。有人形象地描述了当时的状况:“轮流值班怕付款,不抓业务只种田,只当和尚不念经,寻找门路等调动;贷款管放不管收,形成双呆工资有,经营状况好与差,年终收入照样拿。”
突 破
面对困境,联社一班人马没有退缩,勇往直前。他们从内部入手,努力寻找化解困境的突破口。也正在此危难之际,繁峙县农村信用社迎来了改革的春天,人总行为探索贫困地区农村信用社发展之路,于1997年10月选择繁峙县农信社为全国“统一法人”改革试点,组成四级联合试点工作组进驻繁峙,后制定出台了以“统一法人”为主的“山西省繁峙县农村信用社综合治理试点方案”。
由于“统一法人”改革对联社来说还很陌生,当时也没有现成经验可借鉴,他们唯有“摸着石头过河”,抢抓机遇。联社以全部法人财产独立承担民事责任,代表基层信用社行使各种权利,承担各种义务;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担风险”;对全县信用社实行财务统一核算、人员统一调配、财产统一管理、资金统一调度、税赋统一缴纳。联社按基层信用社相应的管理水平、业务量、财务能力,核定不同的额度、权限分别进行授权。
崛 起
如果说1998年“统一法人”改革是繁峙联社的起点,那么2001年则是繁峙联社走出经营困境的转折点。为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联社领导班子多次召开经营座谈会、民主生活会,最终确定了“以人为根本、以三农为宗旨、以管理促发展、以效益为目标”的经营策略,站在战略发展的高度,放眼全局, 制定了“一年起好步、二年见成效、三年摘掉亏损帽”的发展目标,全面奏响增收创利主旋律。
联社全面实施“人本工程”和“素质工程”战略,广泛深入地开展爱岗敬业、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教育,加强作风建设,牢固树立“机关为基层服务,二线为一线服务,全辖为客户服务”的思想,创建“敬业、守纪、规范、务实、和谐、创新”的企业精神,努力提高全辖整体运行的效率。全县员工讲学习、比贡献,讲成绩、比效益的风气空前高涨,人才资源优势在经营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联社推广了全员劳动合同制,推行“三定两聘”(定岗位、定编制、定职责,对中层领导实行聘任制,对一般员工实行“兵选将、将点兵” 、双向选择、自由组合的聘用制)制度,在工资改革中落实了“以收定资、工效挂钩、百分考核”的措施,打破了经营机制上的“大锅饭”和“平均主义”。员工内在潜力得到了发挥,员工工作积极性大大提高。
此外,联社对现有网点进行的科学整合也收到了明显成效。从1998年开始,联社先后撤并了8个业务小、发展无潜力的信用社;在县城及砂河镇增设储蓄网点6个,有效增强了市场竞争力,扩大了服务“三农”的范围,提高了经济效益。据统计,撤并的信用社年直接节约费用100多万元,新增的储蓄网点年增加存款5000余万元。
腾 飞
2006年联社新的领导班子组建以来,他们乘势而上,站在新起点,瞄准新目标,制订了“三年大发展、业务翻一番、再创新业绩、再铸新辉煌”的发展战略,不断创新、创优、创特色,努力开创工作新局面,做大效益的“蛋糕”,谱写了一曲与时俱进、荡气回肠的创新发展乐章。
10年来,全县信用社资不抵债彻底化解,历史挂账亏损全部消化,实现账面利润达10556万元。繁峙联社连续9年被忻州市联社评为先进单位,并多次荣获省、市、县多种荣誉;2006、2007连续两年被省联社评为优秀基层党组织,连续两年被银监部门综合监管评为三级机构;2008年联社被省银监局综合监管评为二级机构,从此真正插上了腾飞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