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15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专家访谈
土壤污染防治法落地,农企责任更大了!
——访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主任谢建华
□ 通讯员 王 玉

    单纯由政府投入资金去修复耕地,这是治标;培养农民采用对土壤“亲和、友好”的种植作业方式,形成绿色种植习惯,这是治本。  

    今年1月1日起,《土壤污染防治法》正式施行。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主任谢建华表示:“党的十九大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作为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三大攻坚战之一。《土壤污染防治法》的施行意味着大气、水、土壤三大领域污染防治法已经齐备,为国家生态环境保护构筑起一道坚实的法律屏障。”

    “最严耕地质量保护制度”的到来,无疑对农资行业转型升级的要求更加紧迫,是挑战也是机遇,一场行业变革呼之欲出。

土壤污染防治法

带来农资行业变局

    土壤污染、地力退化已经敲响了全球粮食安全和食品健康的警钟。我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结果表明,全国土壤总的点位超标率为16.1%,耕地土壤点位超标率为19.4%,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土壤污染成为亟须解决的环境问题,防治土壤污染,直接关系到农产品质量安全、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谢建华介绍说, 2018年,农业农村部安排专项资金,开展退化、盐碱化、酸化及设施蔬菜连作障碍耕地治理500万亩。2015年以来,中央财政每年安排5-8亿元,在东北四省区开展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下一步,还将加强土壤污染防治技术培训和指导,积极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第三方治理、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事后补贴等形式,吸引社会资本主动投资参与耕地污染治理修复工作,建立健全耕地污染治理修复社会化服务体系。

    谢建华表示,推动《土壤污染防治法》落实到广大农村的田间地头,政府要主导,农民是主体,企业是主力。国家会采取相应的财政、税收、价格、金融等经济政策和措施,扶持行业龙头企业,调动农民积极性,支持和推动土壤修复行业的健康发展。这对行业来说是一次升级的机遇,有技术、有实力、敢担当的农企,可以借此机遇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据了解,包括金正大集团在内的很多企业已经在行动。

亲土种植

打造“改土养地”样板

    金正大集团在2017年联合国世界土壤日活动上,作为世界亲土种植联盟的重要合作伙伴,将亲土种植率先引入中国,并依托美国富朗7大生物能技术,研发出亲土1号土壤修复改良解决方案。

    亲土1号从种植源头着手,种养结合,种植和修复同步进行,还针对土壤面临的各种障碍如酸碱失衡、连作重茬等问题提供系统的解决方案,达到“一改”(改养土地)、“二提”(提产量、提品质)、“三省”(省肥、省药、省工)效果,真正满足土壤污染防治法的“防”和“治”两大要求。

    2018年,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联合金正大集团、世界亲土种植联盟等单位一起,发起了“亲土种植百千亿行动”,通过示范田建设、推广大使招募、服务站打造、土壤健康大讲堂、亲土状元评选等方式,普及推广“亲土种植”理念和相关技术、产品,通过种养结合等模式从源头上保护提升耕地质量,生产更多优质高效农产品,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

    河南省夏邑县陈庙口村辣椒种植户王公社得意地说:“用了亲土1号后,辣椒长得又大又饱满,价格要比其它的辣椒高出4-5毛”。目前,在全国150多个市场、十多种作物上已经验证了亲土1号土壤改良效果,它点亮了土地效能,用最简单的方式把土壤保护意识潜移默化植入到农民的日常种植习惯中,让农民对改土养地有了更深的认识。

政企协同

普及亲土种植治本模式

    “单纯由政府投入资金去修复耕地,这是治标;培养农民采用对土壤‘亲和、友好’的种植作业方式,形成绿色种植习惯,这是治本。”谢建华表示,“农产品提质增收和保护提升耕地质量是一脉相承的,是相促相生的。我们要通过政策支持行业龙头企业,调动农民积极性,合力推广普及亲土种植先进种植理念,通过种养结合的模式从源头上保护好耕地。”

    谢建华表示:“倡导亲土种植、加强耕地保护,已成为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公益行动,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正在显现。我们算了一笔帐,通过‘亲土种植’百千亿行动,已培训农民超过5000万人次,累计实现节本增效200亿元。” 

    在农业农村部指导下,金正大集团还牵头陆续开展了亲土种植东北黑土地保护试点、南方红壤改良等项目,获得政府和各方高度认可。

    金正大集团董事长万连步说:“土壤污染防治法赋予农企的责任更大了,但我们干劲更足了。如果哪天看到中国每一片翻耕过的土层都犹如软和的海绵,我才能说自己尽了一个‘三农服务员’的责任。”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