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嘉宾:
浙农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汪路平
贵州开磷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廖 慧
云南云天化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易宣刚
美盛公司中国区总经理 赵 伟
四川省农资集团总裁 苟学川
点评嘉宾:
深圳市百年盛世营销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裁春沣教育名誉院长 赵一沣
主持人:请问在近20年中,农资企业在改革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风险?有哪些值得借鉴的改革经验?
汪路平:我认为,农资企业改革所面临的风险无处不在,首先是体制改革所带来的稳定性风险。化肥流通体制改革,对于农资行业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而体制的相对稳定是企业发展的根基,因此体制改革一定要循序渐进。企业改革的第二个风险,就是决策层不能头脑发热,做出激进、不符合实际的错误决断,尤其是不能违规违纪、打擦边球。浙农发展的经验,可以概括为3个方面:第一是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不动摇、不折腾;第二是打造员工创业体制,实行骨干员工持股经营、全体员工共同创业的基本制度,建立起员工与企业紧密相联的利益激励和风险约束机制,为员工搭建起更好的创业平台,留住和吸引了大批骨干人才,激发员工创业热情;第三是坚持以农资为主,在稳健经营的基础上开展多元业务,在持续创新中动态调整产业板块。
廖慧:如果从农资生产企业的角度来回顾改革,我觉得生产和流通始终是中国农资行业不可分割的2个维度。从1998年开始,我们经历了化肥流通体制的改革,开磷也从一个纯粹的生产企业,逐渐参与到流通行业。针对行业都在谈的资源整合,我认为聚合这一说法更为贴切。中国农资行业还在一个刚刚走出规模,初步向质量、效益转换的过程中,今后的改革之路还很漫长,还需要我们用开放的心态,根据不同的市场需求客户群体,去寻找适应市场需求和自身发展需求的点。
主持人:我注意到,近些年,受国际经济、环保等政策形势的影响,曾经以规模化发展为傲的国内大型农资企业,纷纷在改革过程中有选择地对传统产业做加减法,请各位嘉宾谈一谈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易宣刚:云天化可能在10年前以加法为主,2012年前后的产能超过1000万吨/年。但从2016年之后,当我国化肥总产量达到峰值以后,我们开始做减法,但不是单纯的减法。过去3年,特别是进入“十三五”之后,我们是加法、减法一起做。整个世界的发展都遵于一个规律,先发展,后治理,治理实际就是做减法。近年来,国家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关键就在于“结构性”,云天化这几年着重在做的也是调整结构,其中一个就是我们的产业结构,针对传统基础肥这一过剩的板块做减法,而市场需要的新型肥料板块我们在做加法,不是单纯的减法。
主持人:中国农资企业与国外同行在产品和发展思路上有哪些异同?
易宣刚:实际上我们国家的化肥制造能力,包括技术,在全世界是排在前面的,只是我们在研发方面的投入以及科研转化比等方面,与发达国家还是有一定的差异,更多的时候是因为企业要考虑成本投入的原因。此外,我们虽然有好肥料,但在施肥技术的推广普及、相应的配套服务等方面与国外还有一定差距。
从产品结构来讲,我国化肥产业基数庞大,中间有一些转型升级的产品,顶端也有一些高端产品。我认为,我们的发展思路应该像倒金字塔型的沙漏,一点点从上一个层次到下一个层次。而实际发展过程中,中国的化肥企业可能存在这样的切断,以前我们做化肥,有的厂家发现市场上出现了一些新品,就急于模仿,直接从沙漏的最上端到最下端,这是不科学的,因为没有必要的积淀。
赵伟:国外对于新产品的研发是非常严谨的,投入很大,周期很长,需要有很多数据的支持,来证明产品的有效性,然后再结合科学技术的投入和反复实验论证,在进入市场前又是一个很长的周期,这一点与国内是有区别的。另外,在产品的推广上,我们不是简单地给农民讲产品组合,更多是从他们的实际需求考虑。以北美的农场为例,种植规模都很大,基本上都是在6000亩以上,农场主之间也有技术壁垒,用同样的产品,怎么进行田间管理是他们的看家本领,不会轻易分享。美盛的农学专家因为常年跟农场主在一起,会耳闻目染获得很多农场管理的经验,这就是我们的技术黑匣子。
主持人:中国的改革永不止步,农资企业面临新形势也要继续深入转型升级,如何才能将改革进行到底呢?
苟学川:农资企业改革升级是一个持续而漫长的过程。前几年,四川农资主要是在集团层面进行结构调整,近两年主要是主业方面的转型。后来我们发现,最初的整合只是一个形式、产权、人员、归类上的整合,并没有根据我们自身发展需要和市场需求来整合。在探索和试点的基础上,集团旗下的邦立达公司在川粤两地运行,由传统贸易型向技术服务和营销服务方面转型,另外还通过启用其他子公司平台,有机整合大宗贸易进出口、化工、种子、有机肥生产、物流等板块,不断完善并丰富服务的点和面。我们还在四川参股了很多合作社,通过制定全方位作物种植方案,从产前、产中、产后,包括农产品的经营等环节帮助农民解决问题,将服务落到实处。传统化肥贸易方面,我们会不断加强,未来主要在信息化、专业化、精英化,规模做大、做强方面来做工作。
点评:
成功不一定是企业最终的目标,成长才是。任何一个企业都可以不成功,但是我们不可以不成长。什么是将改革进行到底?我认为,改革是没有尽头的,要持续深化,开放永无止境。农业不仅是一个产业,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传统的农业思维逐渐变得不合时宜,农业思维成了束缚农业发展的枷锁,改革也就成了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