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8年11月16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家乡才是乡村振兴的基本点

□ 郭兆熊

    周末时间有限,即使旅游也都以本地郊游为主,今年走了不少的“公社”“工社”“小镇”“某某谷”“水乡”“水镇”等等。景色不错,人也不少,但是和自己想要的那种既有景色欣赏又有文化追寻的镇还是差了点什么。

    也许他们找个地段,高手规划,大师设计,统一施工可以保证得到想要的结果,但这种人造景点,到底能为乡村振兴带来什么呢?环境不错,因为原有生态破坏了,甚至和原有的地貌都天壤之别了;产业兴旺怕是谈不上,收钱也只是投资的老板,周边的农户顶多围绕小镇打个零工,或者卖点零食、土产啥的;乡风文明就谈不上,因为这里没有住着乡民,也没有乡约村规;对于周边农村的治理还是刷刷墙,垃圾要么露田焚烧,要么找个沟、坑填埋,因为这些小镇和周边农村没啥大关系;生活富裕,这个有待观察,到底这些新建特色镇能不能让周边的农民致富,还需要时间。

    其实现在城市里的人,很大一部分还是来自农村。他们对农村有的保留着农村成长的记忆。身边一些50多岁的朋友,他们孩子一旦成家,自己生活又没有太多负担,寻找自己的田园便成了目标。有些人喜欢回到自己的家乡走走看看,或者把老宅返修返修,假期回去住上一阵子,也算是一种净化。就算在一些外迁严重的农村,春夏秋农忙季节,还是有很多人回老家种点作物的,冬季就回到自己的楼房里避寒去了。

    其实有空回来自己生活过的老村,用那家乡话和乡里乡亲说说话,是多么的自然舒服。很多人因为回到农村寂静的夜晚而睡不着,就像刚从农村走出来,在嘈杂的城市不能入眠一样。在很多农村,他们的历史可以追溯几百年甚至更远,也遇见一些退休的教师在整理自己村子的历史,村子里的文化,甚至村子里各地方名称的由来。这些人虽算不上大师,但是如果这些农村一旦有人来,说给他们听也可以让他们了解一些当地文化的博大。

    有时候旅游会走到那些整体搬迁的小山村,很多都是居住在大山顶上,想想当年他们如何在这里生活、如何解决饮水。如何解决粮食,还有日用品,感觉这些先民们还是很有智慧的,只是在科技快速发展的现代,他们必须搬走,到那些生活更舒适的地方去。

    随便到一个有历史的村子里,那里的方言,那里的建筑,那里的饮食习惯,甚至周边那些不知名的小庙宇,构成了一个又一个活生生的历史故事。每个人都热爱自己的家乡,与其到处寻觅那些人造的小镇,不如回到自己的家乡寻找自己的历史。没有历史的小镇,没有历史的乡村,只是个景儿,它承担不起乡村振兴的重担,还得是我们热爱的家乡才是乡村振兴的基本点。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