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新闻发布厅举行中外记者见面会,邀请4位基层农业工作者围绕“农民丰收”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中国农资》记者就基层合作社如何更好地发挥这种示范带头的作用,发挥好服务的功能进行提问,4位受访代表在回答《中国农资》记者提问时表示,合作社在带动农民致富和服务农业生产中正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力量之一。
“合作社同农民的利益紧密相连,是农村基层的有效组织形式,在带动农民致富方面确确实实起了很大的作用。”江西彭泽县国平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黄国平说,“成立合作社以后,带动农民把县里的卫生条件都整好了。我们整出了两个村庄,在附近做引领示范。一个村庄叫“民俗村”,打造全国人到那里“住”的地方;另一个叫“民食村”。在我们的带动下,老百姓主动参与了。所以,现在我们的乡村也变美了、山变绿了、水变清了,把我们的乡村建设成了全国的一个‘样板’。”
据了解,30年来,黄国平先后从事过水产养殖、加工与贸易。2006年起,他开始组织参与“鄱阳湖大闸蟹”区域公共品牌经营运作。2015年12月至今,在彭泽县太泊湖现代农业园区投资2.8亿元建设了1.4万亩鄱阳湖虾蟹稻种养基地,成为首批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他还建设了凯瑞田园综合体,通过“农农结合、农旅结合、农商结合、农工结合和农研结合”,把基地打造成了绿树成荫、水清鱼跃、果香飘溢、山水田园融为一体的生态绿色园区。
湖南省岳阳县丰瑞农机专业合作社、润升水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湖南省种粮大户董敏芳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我们湖南属于双季稻种植区域,往年种粮食是双季每亩产1吨粮,早、晚两季,收入是每亩2000元。在今年的水稻最低收入价下调的情况下,合作社做了结构调整,开展稻虾、稻鱼、稻蛙的共养。今年的整个收入翻了三番,我们真正迎来了一个大丰收。
董敏芳表示,到目前为止,合作社已经流转土地4300亩。合作社带领农户抱团闯市场,组建了粮食产后服务中心,服务了周边3万亩的农田。其中,从水稻的种植来讲,合作社已经做到“人不下田,谷不落地”。从育秧开始,全程机械化流水线式育秧。这样既降低了人工成本,也可以防止因天气的影响造成禾苗冻伤、冻坏。现在,合作社拥有260吨热烘干能力,为周边的农户包括合作社成员解决了“晾晒难”的问题,同时也改善了生态环境。
“合作社的引领和服务作用要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所描绘的大蓝图中得到充分发挥和有所作为。”河北省内丘县侯家庄乡岗底村党总支书记杨双牛说,“我作为一名基层党支部书记深切地感受到,作为太行山区来说,发展了几十年,条件也有变化了,老百姓确实也富裕了,我们应该感谢党的政策。乡村振兴关键是人才振兴,过去我们讲‘富口袋’首先要‘富脑袋’,我们岗底村走过的路就是‘富脑袋’和‘富口袋’相结合的一条路,也就是现在的绿水青山和生态经济。老百姓的素质提高,决定了以后乡村是不是能振兴,我觉得这是非常关键的。”
“在合作社的带领下,不但得到大专院校的技术支持,合作社还联合邢台农校响应党的号召,对村里208名果农进行了培训。”杨双牛说,乡村振兴说到底是人才的振兴,是产业的振兴,也是文化的振兴。“我觉得我作为党支部书记,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尤其按照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指引,把思想搞活、把口袋搞富,让老百姓真正走向致富的快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