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14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集合众家智慧 焕发行业活力
第十一届中国农药高层论坛热议焦点话题再出发
□《中国农资》记者 李 鑫

新形势要求实现新突破

    “农业是国家稳定的磐石,我国农药产业为农业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农产品丰收立下汗马功劳。建设现代化绿色农药产业,要努力在提高粮食质量上挖掘新潜力、在优化农药产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在农药产业转型升级上寻求新突破。”原农业部副部长刘坚表示,尽管当前环保任务艰巨,但迫在眉睫,作为新时代农药人,责任不容推脱。

    “未来农药产业在发展中要做到‘控、压、限、引、减、管’。”农业农村部农药检定所副所长单炜力认为,农药产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中保持较高的竞争力,同时能够控制农药产业的数量,则需要采取兼并重组、股份改造等措施来实现。与此同时,鼓励支持企业创制新药、优化现有配方和剂型,可有效地压缩登记产品的数量。为限制高毒高风险农药在风险评估后进行替代产品研发、实现有序淘汰。

    “此外,要大力引导农药企业进入化工园区,淘汰落后产能。通过科学精准施药,推进统防统治、绿色防控等,减少化学农药用量。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要加强行业自律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知识产权的多寡与企业创新力的强弱紧密相连,保护好知识产权就是在保护创新,只有切实保护好知识产权,才能真正调动农药产业创新的积极性,才能让农药产业成为筑牢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根基。”单炜力说。

    “近年来,公众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忧心忡忡,提高农产品质量必须正本清源,其中农药产业就是最为关键的一环。”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副主任寇建平指出,从2008年开始,国家连续实施农药、兽药打假等专项治理行动。先后禁止了39种高毒农药,限定高毒农药只能在棉花等非食用作物上使用,高毒农药使用量的比重由本世纪初35%下降至2%以下,但超范围使用、违法违规添加高毒物质的现象时有发生。

    寇建平认为,政府部门应严格监管农业投入品,深入开展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推行统防统治、绿色防控、配方施肥和高效低毒农药使用等质量控制技术。严格监管农业投入品登记许可制度,依法推行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和实名购买,指导农资生产经营者建立电子化购销台账,通过加强政府监管为绿色植保写下实践的注脚。

绿色植保发展任重道远

    “绿色植保发展与应用进一步促进了企业转型升级。只有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植物保护工作才能有为有位、乘势而上。”全国农技推广中心党委书记魏启文表示,绿色植保是把植保工作作为人与自然界和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采取与自然生态系统和谐友好的植保方法或措施,突出其对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保障和支撑作用。他建议,构建绿色植保,促进生态文明,应鼓励优先采用生态调控、生物防治和理化诱控措施,提倡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反对一味使用化学农药防虫治病,反对使用高毒、高残留、高风险农药,反对乱用药、滥用药。通过绿色化引领、科学化防控、精准化施药、现代化装备以及社会化服务推广精准科学施药,控制病虫发生危害,进而推行病虫统防统治。

    魏启文介绍,中央财政每年会拨款15亿元用于支持绿色高产高效创建,通过推行精准科学施药、病虫害统防统治、绿色防控技术集成、培养农户科学安全用药,已取得显著成效。2015年原农业部推出“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再次助力绿色植保的兴起。目前,国家已实现农药使用量零增长,且三大粮食作物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37.8%,农药利用率达38.8%,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覆盖率超过27%。

    “我国农药产业发展正朝着生态、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绿色新型方向转变,农药企业要想实现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超越的历史使命,全力打造顺应时代发展的绿色植保产品,不仅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需要,更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需要。”安徽华星化工有限公司总经理颜泽彬认为,农药企业应提高站位、审时度势、果断决策、勇当行业先锋,针对企业发展瓶颈、短板,通过对原药产业做“减法”、对科研创新做“加法”、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打赢环保治理“歼灭战”、转型升级“攻坚战”和二次创业“持久战”。

    “绿色消费已发展为世界的最新潮流 ,农药产业应立足新的时代条件,拓展新空间,大力发展与环境相容的农药产品及其配套技术,还清生态环境上的历史欠账,为建设山清水秀的美丽中国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颜泽彬认为,农药产业要打造绿色环保的标杆企业,逐步在企业内部实现“装备一流、技术一流、管理一流、产品一流”,让绿色植保产品成为企业扩大对外合作的有力支撑,弥补原药减量带来效益下滑的缺口,让绿色智能化制剂成为“走出去”的又一张国家名片。

产业国际化、创新化加速

    “不难发现,国内农药行业正处于深刻的变动态势,只有对世界形势有清醒的认识,根据自身优势,制定扬长避短和切实可行的竞争战略,才可能在国际化经营中谋求生存和取得发展。中国农药行业需要引入新思维、新方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搏击于广阔的国际市场,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据上海市农药研究所所长姚再男介绍,2017年9月至2018年7月,国际标准化组织共临时批准了10个新农药品种的通用名,其中杀菌剂5个、杀虫剂3个、除草剂2个,在不到2年的时间内,就有22个新品获得命名。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国内农药企业又获批了2个品种。自2012年开始,华中师范大学研发的新农药品种氯酰草膦、沈阳化工研究院开发的6种杀菌剂、江苏优仕化学和沈阳科创化学品有限公司各有一个品种,获得国际标准化组织批准以来,中国企业(机构)不断有新农药品种成为‘全球新’。希望中国企业(机构)开发的新农药不仅是在国内,而且在‘全球同步上市’,销售收入达到上亿美元。”姚再男说。

    目前,国际新农药创制研究趋势具有新生物技术引领、生物信息技术应用、多学科发展推进三大特点。姚再男建议,病虫草害防治手段要与农作物改良手段并举,生物学技术手段是桥梁,农药行业从业者要关注植物学领域的科研发展。此外,新农药的创制需要多学科的合作,涉及化学、化工、生物、农学、植保、昆虫毒理、植物生理、毒性、环境和生态、计算机信息处理等专业,农药企业应该重视与专业咨询机构开展广泛的合作与交流,必须发挥各自优势、养成“互联网+”的思维模式、关注大数据。同时,农药行业的中小企业要与国内已成熟的社交平台形成良好合作关系,走出“独行侠”的行为模式,重新认识行业分工合作的意义。

    随着国家环保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大,农药行业准入门槛大幅提高,致使农药供给端不断收紧。近日,由中国农药发展与应用协会主办的第十一届中国农药高层论坛在河南省新乡市召开。论坛期间,领导、专家及代表通过交流与探讨,力求触摸行业发展的痛点和热点,从而帮助企业摆脱困境叠加、问题迭出的现状,为农药产业的转型升级指明新方向。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