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资传媒多年深耕钾肥行业,着力打造“钾肥观察家”栏目,并坚持“倾听行业呼声、权衡各方利益、坚持媒体视角、打造权威观点”的报道原则。从2006年开始《钾肥大贸进口谈判》到《钾肥“过山车”现象》报道,到2009年率先倡导《构建国产、进口、境外开发“三足鼎立”行业格局》,再到呼吁《关注老挝境外开发群体》,中国农资传媒见证了每一个钾肥行业的关键节点,并参与其中。特别是从2018年3月份开始,《中国农资》传媒开设“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辉煌发展60年巡礼”栏目,以“青海盐湖钾肥”为背景,针对中国钾盐钾肥发展60年取得的成果进行全面报道,并延续至今,受到了格尔木市政府领导的关注以及行业人士的高度认可。
关注政策引导
《中国农资》传媒“钾肥观察家”观点认为,钾肥行业总体来说是一个矛盾体,国际资源丰沛与经营垄断集中度高形成鲜明对照,经营垄断集中导致价格协同效应明显。反观中国钾盐市场,资源匮乏的同时,销售渠道有长协大贸、现货边贸、国内产销等渠道多重覆盖,但是采购相对单一,大部分为复合肥企业生产原料。从目前来看,中国与国际市场的资源和销售格局难以改变。
目前是政策、行业、市场多重引导的交汇期,国内钾盐企业应当在战略上关注政策、战术上聚焦行业、操作上洞悉市场。
首先,近几年是行业政策出台密集期。2015年,原农业部提出到2020年我国农业要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的目标,实施《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2016年,农业供给侧改革,化肥“去产能、调结构、转方式”成为未来发展方向。2017年,原农业部关于印发《开展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方案》的通知。同时,专家认为,我国人多地少决定了高投入高产出的集约化生产模式,为确保粮食持续高产、肥料养分高效、生态环境安全多重目标的实现,必须研发化肥减施增效关键技术。
由此看来,肥料利用率、有机肥替代、减施增效等政策引导,使高能耗的复合肥产业面临转型,其结果将导致复合肥进入产业调整和行业“洗牌”,使钾肥等上游原料企业经受考验。
同时,值得关注的是,聚焦产业政策,当前化工企业环保压力逐步加大,化工行业通道缩紧。随着国家环保力度的加大,政策文件屡次提到“一律不批”、“一律关停”等字样,化工企业搬迁、升级改造、关停已是大势所趋。钾盐企业应当进一步关注产业循环经济、绿色环保政策的跟进,做到未雨绸缪。
调整新兴定位
钾盐企业应当根据市场变化洞悉和把握机会。我国钾肥产业发展步入了一个新阶段,迎合市场高效需求将成为发展动力。钾肥企业应当在迎合市场需求的前提下,关注下游复合肥产品转型、区域作物调整、特殊需求市场,把握其中的机会。
一是钾肥主要借助复合肥“通道”,复合肥产业发展面临环保、能耗、需求的挑战,将会影响钾肥用量。应积极拓展水溶肥产品和新型肥料企业下游用户。 二是按照平衡施肥概念,专家认为:“受价格、传统施肥观念等多方面因素影响,钾肥需求仍未充分释放。”三是部分专家倡导钾肥单施是一种健康施肥理念,价格“回归”将进一步撬动钾肥单施推广。四是从局部市场来看,区域缺钾是市场契机。有专家认为,长江流域是原本钾肥施用不足的地区,内蒙古部分地区缺钾、增施也在推进。
从决策层反馈的信息来看,相关政策将进一步向水肥一体化方式倾斜,《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意见》国办发〔2016〕2号文件,《关于扎实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通知》发改价格〔2017〕1080文件都在诠释引导农业水价改革力度,逐步引导控制农业用水总量。专家也认为,要解决化肥利用率低,以及水资源和土壤现状的矛盾,发展节水农业、实现水肥一体化是极佳的“三位一体”解决方案。不言而喻,减少化肥使用,水、肥资源高效利用正在成为科学普及的物化技术,推广水溶肥、水肥一体化技术成为必然趋势。
从市场机会来看,政策扶持节水节肥、省工省力、肥料利用率高的产品,市场需要既能实现作物高产,又能提升作物品质的产品,企业应当把握其中的市场机遇。市场趋势是水肥一体化规模将逐步扩大,水溶肥成为未来主流产品之一!钾盐产业应当调整产品新兴定位——钾肥是水溶肥的主要原料,应当关注液体氯化钾、速溶硫酸钾、环保碳酸钾以及水溶性更好的硝酸钾、磷酸二氢钾等品种的市场需求。
华南农大教授张承林教授认为,氯化钾价格更低、养分浓度更高、溶解速度更快,在灌溉水硬度大的地区不易沉淀、堵塞喷头,价格又比水溶性好的硝酸钾及磷酸二氢钾低,要大力发展水溶肥料“氯化钾”才是首选原料。水溶性结晶硫酸钾由于其中既有硫又有钾,被称之为“黄金搭档”。随着水溶肥发展,不管资源型还是加工型硫酸钾企业都在跃跃欲试。而碳酸钾也是水溶肥的优质原料,不仅可以提供植物必须的钾元素养分,还可以通过反应释放二氧化碳,增加土壤或大棚里的二氧化碳释放量。此外,硝酸钾在南方经济作物上的表现获得认同,弥补了价格“短板”。磷酸二氢钾0.1%以下的水溶性,无论经济作物还是大田作物,均有增产增收的明显效果。
完善长效机制
《中国农资》传媒“钾肥观察家”观点认为,钾盐行业应建立和完善长效机制。
一是钾肥联合谈判机制是中国市场的必然选择,实现谈判效益最大化促使谈判机制有发挥更大作用的空间。钾肥观察家认为,应当由各行业组织牵头,以听证会的方式进行摸底,听取下游用户企业建议,形成共识、协调采购。供给方面跟踪国内资源勘探信息、采集国内钾肥企业产量量化数据,需求方面了解复合肥企业采购意愿、针对生产规模调研和摸底。
二是应适时扩大钾肥储备范围。日前,相关领导以及中国石化联合会、钾盐钾肥行业分会、中国农资传媒层多次呼吁将国产钾肥纳入储备范围。“钾肥观察家”认为,“钾肥国储”不仅要担当调节国内钾肥市场的“蓄水池”,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平衡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保证供给平稳。应当在流通主渠道发挥优势的前提下,扩大储备数量和范围,特别是将国内开发和境外开发资源统筹规划,纳入储备机制全盘考量。
三是政府应引导国产钾肥与境外开发资源由竞争走向竞合,构建协调统一的境外预警机制。国内外统筹规划已经成为重新布局中国钾盐战略的切入点,在国内产能提升、境外资源即将释放之时,国内外的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并制订合理的“游戏规则”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境外开发企业取得的共识,境外钾盐企业与国内企业应当“从竞争走向竞合”,实现资源开发与市场渠道的合作共享。此外,“走出去”的企业应建立彼此的互信关系,协调统一地构建境外舆情监测机制,提升危机公关意识和应对能力,化解政治、环保、人文、地域矛盾。
今年3月,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党组成员、理事会副主任杨建平首次将中国钾盐产业发展提升到“两会”高度,引起行业关注。他建议,统筹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解决我国“缺钾”问题。他提出,应当加强国内钾盐资源保护性开发,加大对“境外找钾”的战略统筹和引导扶持,提升我国在国际钾肥供应中的话语权,保障我国钾肥长期稳定供应和农业战略安全。他建议,依托“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统筹规划、有序引导中国企业“走出去”实施境外钾盐开发。
对于钾盐钾肥的调整定位,不仅抒发了钾盐人的心声,也让政策找准了发力点。《中国农资》传媒“钾肥观察家”认为,对于中国钾盐产业来说,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将国产、进口、境外开发三方协调、统筹规划才是制胜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