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
把剃须刀卖进女子美容所
20世纪70年代,罗伯特进入纽约一家剃须刀公司做推销员,但是很多百货商店里都有特定的供应商了,所以他的销售业绩并不乐观。
一天,罗伯特来到街上推销,不知不觉地走到了一条满是女子美容所的街道,这里全是女士,又有谁会买剃须刀呢?罗伯特正想转身离开,但是他又想:“一定有很多推销员都和我一样来到这里又离开,这不正意味着这条街是空白市场吗?为什么不去试试呢?”于是,他走进了一家大型女子美容所,说明来意后,美容所的负责人大笑说:“你一定是弄错了,你要在这里推销剃须刀?你要知道,在我们这里进出的顾客可都是女士啊!”
这时,一位看上去心情不错的中年女士从里面走了出来,她看了看罗伯特手中的剃须刀说:“真是巧,我正想买点礼物送给我的先生呢!”她很快选了一把剃须刀买下了,美容所负责人没想到原来在她这里真可以销售剃须刀,当即就让罗伯特留下50把剃须刀。随后,罗伯特走遍了这条街上所有的女子美容所,结果在短短一天时间,居然卖掉了1000多把剃须刀。
会来这里美容的女士生活一般都比较优越,心情也不错,她们总会乐意在自己做完美容以后,给先生也买一把剃须刀回去。最值得一说的是,如果直接推销给男士,他们还会考虑到家里已经有剃须刀了,而这些把剃须刀当礼物购买的女士们则完全不去考虑那些。
就这样,一个巨大的市场让罗伯特轻易拿下了。没错,这个把剃须刀卖进女子美容所的小伙子,就是后来被称为“美国百年来最伟大的推销员”之一的销售专家罗伯特·纳尔逊。
案例二
皮尔·卡丹在泰国卖衣服
20世纪70年代,皮尔·卡丹想要打开泰国市场,但是那时候的泰国全是清一色的民族服装,没什么时装的概念,人们都告诉皮尔·卡丹去泰国开拓市场是非常荒谬的想法,但皮尔·卡丹却没有放弃。
果然,皮尔·卡丹在泰国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冷遇。当时的泰国人非常保守,他们都担心自己穿起时装就会被别人看成另类。但皮尔·卡丹觉得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没人甘愿永远被裹在单调的民族服装里面。经过深思熟虑,皮尔·卡丹一改美国那种开放式特点,在设计上加进了一些保守元素,并把服装大小也做得更适合泰国人的体型。一次,他找一家公司合作,在接待室里休息的时候,有个秘书小姐走过来倒茶,皮尔·卡丹就拿起手中的衣服让她试穿,这秘书小姐虽说个头不大,身形却较胖,并不算是美女,她起初犹豫要不要试,但对方的老板也示意她试一试,秘书就到隔壁办公室里试穿了这件衣服。当女秘书从隔壁办公室里走出来的时候,所有人都被她的美丽惊呆了,皮尔·卡丹连忙用相机拍下照片。对方公司的老板也被这神奇的一幕打动,答应与皮尔·卡丹合作。
之后,皮尔·卡丹在泰国参观了许多纺织厂、丝绸加工厂和商店,每到一处,他都要把那个女秘书的照片拿出来让大家看——穿上时装的泰国姑娘是多么漂亮!渐渐地,皮尔·卡丹的时装一点点渗入到泰国市场中。后来,皮尔·卡丹曾这样说:“如果只把产品卖给有需要的人,只能算是贩卖;而但把产品卖给原本不需要的人,才算经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