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8年4月27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王来宾:“土专家”营造出了双赢产业链

□《中国农资》记者 焦自宣

王来宾 河南省开封市杞县来宾农资总经理

    推荐理由

    从“门外汉”变成“土专家”,变的是对行业的了解,不变的是对行业的热爱。

    为农民提供合适的产品,切实解决农民遇到的问题。

    引导农民科学用药、合理施肥,提高农民种植水平,促进当地农业绿色安全发展。  

    杞县位于河南省开封市,拥有近30年的大蒜种植历史,大蒜种植面积、产量均居全国第二位。大蒜的管理方式虽然偏向于大田作物的粗放式管理,但它的确是经济作物,具有不错的经济效益,这也为当地农资经销商提供了广阔的施展空间,王来宾就是一位受益人。

走投无路的选择

    王来宾出生于1980年,今年38岁的他已经在农资行业摸爬滚打14个年头。最初,王来宾怎么也没想到会和农资行业结下不解之缘。

    王来宾和当时村里的大多数人一样,选择了外出打工。建筑工人是当时乡下非常流行的一个职业,不讲究学历,不要求考试,只要肯卖力气就能干。当时很多人的梦想就是弯着腰干上几年,回来盖上3间平房,娶个媳妇,踏踏实实过日子。再加把劲,当个工头,接个项目,多挣点钱给孩子安置好,一辈子也就这样了。王来宾也是这么想的,前几年也确实如他所想,挣了钱、盖了房、娶了媳妇。本想着能够再进一步,没想到一个意外打破了他的规划。

    2003年,王来宾在进行外墙粉刷的时候,从二楼掉下来摔伤了腰。修养后身体虽无大碍,但因为伤了腰,建筑工是做不了了。干不了重活,又没有什么知识和专业技术,这可怎么办呢?有亲戚给他出主意,王来宾家守着地边,不如在家开个农资店做个生意。就这样,王来宾在走投无路的时候与农资结了缘。

自学成才的“专家”

    常言道: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放在王来宾身上,简直再合适不过了。

    2004年,王来宾成立了来宾农资。他对农资行业的了解基本属于空白,到了用肥期,其他的农资店都是门庭若市,农民排着队买农资,他们家却只能用门可罗雀来形容,这是他第一次感觉到生意不好做。生意不好必然是有原因的,没有熟悉的客户是一项,但最重要的还是对行业的了解程度不足和专业知识不过关。农民进店来买肥料,问他种什么用什么肥料好,他由于不懂只能含糊其辞,农民自然而然去了其他店。认识到这个问题的王来宾决定,必须要学习。

    店里没生意,时间也就宽裕了。王来宾借着这个机会买了许多专业的书籍,化肥、种子、农药、种植技术……之后农民来买肥料,他总能根据各家的情况推荐适合的农资产品,就算不买东西,农民有了问题也会前来请教,长此以往,生意越做越好。

诚信取得的双赢

    如果说过硬的专业素质是王来宾生意成功的基础,那么诚信经营的理念便是决定他成功的关键因素。

    王来宾现在做的最多的就是给农民传输正确的施肥方式。他说:“现在农民的施肥方式存在很大的误区,特别是大蒜价格不好的时候,就会减少肥料用量,或者用价格低廉的肥料凑合下完事了。我坚决不会卖这种产品,也从不推荐这种用肥理念。另外,农民盲目地多施肥也是不对的。说实话,我不怕多卖肥料,多卖多挣钱,但是卖这么多,农民种不出粮食不戳你脊梁骨?我常常给农民讲,肥料不一定用得多就是好,用对了才行。以前很多人不听,现在经过我的推荐,越来越多的农民意识到这个问题,肥料用量下来了,产量上去了,来年还来我这里买肥料,双赢产业链自然就形成了!”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