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7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生态农资百花齐放 绿色发展成为信仰
“2017中国生态肥料高峰论坛”走进湖北武汉
□ 《中国农资》 记者 魏 萌 陈元邦 实习记者 李昕宇

陈熙
张昭会
李瑞波
刘德云
黄小兵
江志阳
王旭波
王晓晨
甄敏
燕国胜

    11月9日,由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农资传媒主办,山东亿丰源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冠名主办的“2017中国生态肥料高峰论坛”在湖北武汉召开,来自农业部、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的领导,国内生态肥领域专家,主流生态肥料生产、流通企业代表以及人民日报、科技日报、农民日报、农资导报、农资与市场等主流及行业媒体代表500余人共聚一堂,对国内生态农业与生态农资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有益的探索。

    本次峰会还得到山东创新腐植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四川金象集团、根力多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福建绿洲生化有限公司、四川中农润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黑龙江小黑龙生态肥业集团有限公司、山东倍丰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陕西富钾、一亩田、点豆农业链电商服务平台、北京艾格鲁国际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华农(北京)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沃禾(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

    生态发展成为行业共识

    近年来,我国耕地质量退化明显,化肥、农药、农膜等大量农资产品的无序使用,导致资源、环境两道“紧箍咒”越绷越紧,农资行业与农业发展拼资源、拼投入的传统老路已经难以为继,生态农资的发展迎来时代机遇。对此,中华合作时报社社长、总编辑查迎新在致辞中提出,保障从田间到“舌尖”的安全,让中国碗盛满中国粮,必须将发展绿色农业提高到重要位置,也必然对生态农资提出更高和更为迫切的要求。优化肥料产业及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生态肥料,是农资行业实现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会上,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农业生产资料局副巡视员、中国农业生产资料流通协会秘书长、有机肥分会会长符纯华致辞,并委托中国农资传媒对“2017中国有机肥行业突出贡献人物暨知名品牌推选”活动进行现场调研评分。他表示,从国家宏观政策层面来看,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入贯彻,对农资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农资企业必须看到环保高压背后的转型升级机遇;另一方面,农资生产必须解决当前与农业现代化发展不匹配的问题,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更大的发展。

    在颁奖环节,山东亿丰源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黑龙江省小黑龙生态肥业集团凭借在生态肥领域取得的突出贡献,分别摘得“中国有机肥行业杰出贡献企业”“中国缓控生态肥杰出品牌”的殊荣。

    生态型肥料标准势在必行

    当前,农业生产中的土、肥、水等三大环节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其中,土壤健康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尤为密切。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总农艺师高祥照表示,改良土壤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需要科学规划、设计。一是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实施耕地培肥措施,通过对土、水、肥三个资源的优化配置,综合开发利用,实现农用土壤肥力的精培,水、肥调控的精准,从而提升耕地土壤基础地力,使农业投入和产出达到最佳效果。

    中国耕地质量与农业生态问题,需要全社会的持续关注与协力合作才能根本改善。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刘建明表示,土壤修复与农业绿色发展需要政府的顶层设计,多部门、多领域的密切合作,科技创新的强力支撑,农业耕作制度的创新和优化,全民监督和全社会的共同参与,而生态肥料将成为推进这项事业的关键。

    可持续发展是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的根本特征,而微生物肥料符合绿色生态农业的生产要求。农业部微生物肥料质检中心主任李俊表示,微生物肥料因具备提供或活化养分、产生促生活性物质、促进有机物料腐熟、改善农产品品质、增强作物抗逆性、改良和修复土壤等六大功效,与国家可持续农业发展愿景相吻合,因此是国家战略的必然选择。

    无规矩不成方圆,无标准难成气候。会上,国家化肥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上海)主任助理房朋详细介绍了国内、国际肥料和土壤调理剂标准化的概况,并对生态型肥料行业标准草案进行了解读。该草案在肥料安全方面,提出不应在肥料中人为添加染色剂、着色剂,以及对环境、农作物生长和农产品质量安全造成危害的激素等添加物;若添加植物生长激素,应在包装容器上标明,否则不得检出。此外,该草案还对肥料标识提出了要求,首先,各种工艺生产的商品肥料应在包装容器的主视面用大号字体标注“生态级”、“农田级”或“园林级”;其次,生态级肥料应在包装容器上注明所使用的原料名称;再次,其余应符合GB 18382。

    生态农资生产企业与时俱进

    对于生态农资时代的加速到来,本次参会的几家国内主流生态肥生产企业代表,分别从自身的优势和战略规划出发,分享了企业发展的经验与对行业形势的研判。

    山东亿丰源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朱述尧在致辞时表示,有机肥产业的发展已具备“天时地利人和”。开展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是促进农业节本增效、农业提质增效和农业环境改善的迫切需要,将以有机肥为代表的生态肥料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国家政策支持的“天时”;经过几十年的过度开发,中国的耕地质量和土壤污染问题已经无法回避,而以有机肥替代化肥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这是“地利”;农民在种地的过程中逐渐发现过度施用化肥的危害,并认识到有机肥的重要作用,这是“人和”。在这三个因素的联合促动下,有机肥的春天真正到来了。

    点豆科技是本届峰会特别支持企业。点豆科技总裁邹磊在会上表示,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中国农民的可持续增产增收,都迫切需要接地气、效率高、服务精准、模式成熟的农化和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点豆科技立足渠道服务全新模式,致力于打造智慧农业商业生态圈,并矢志不渝地助力农民和合作伙伴不断成长,同时为中国农业强国梦伟大目标添砖加瓦。

    此外,黑龙江省小黑龙生态肥业集团董事长刘德云、山东创新腐植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农艺师兼副总经理张昭会、川金象农化部部长刘元兴,根力多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营销中心总经理燕国胜,华农(北京)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小兵,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四川中农润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产品研发负责人江志阳,雷邦斯生物技术(北京)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褚晖、中国农资传媒三农调研室主任王旭波、陕西优美柯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王晓晨等企业代表和农资专家,分别围绕生态肥料从生产到销售、应用的全过程展开了讨论与分享。

    “2017中国生态肥料高峰论坛”秉承了“让生态成为一种信仰”的愿景与宗旨,深入发掘品牌价值,专注传播榜样力量,持续升华“科学用肥,绿色发展”的理念,让生态理念融入农资行业发展的血脉,并逐步成为一种共识与信仰。

    中国农资传媒经营中心主管、中国生态肥料高峰论坛发起人  陈熙:

    打造产业链闭环,让生态成为一种信仰

    如果行业不急功近利,我们今天完全没有必要举办这场峰会。中华合作时报社、中国农资传媒致力于站在传媒角度,劝诫、引导企业打造生态链条,脱离急功近利思想。简单讲,土壤环境被破坏,作物品质差,没有价格和市场,农民腰包是瘪的,经销商腰包也是瘪的,企业的腰包就是瘪的,这是一个无法割裂的生态链条。反过来想,如果企业和经销商以及这链条中的所有利益相关者,能够率先考虑如何让土壤耕地、作物品质变好变优,让农民的钱包鼓起来,打造这生态链条,就能够实现十九大报告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山东创新腐植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农艺师兼副总经理 张昭会:

    “腐植酸+微生物科学”助力生态农业

    当前,我国农业面临四大困惑:一是土地过度耕种、土壤酸化;二是农产品污染严重,农药、抗生素等使用量剧增,重金属污染增加;三是化肥过量施用但利用率不高;四是水资源匮乏,土、肥、水矛盾加剧。由此给我国的耕地土壤带来多重问题,例如土传病害、土壤连作障碍、土壤污染、板结等问题。因此,守护耕地质量、实现减肥减药节水、保护生态环境、保障粮食安全成为当前农业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解决上述问题,根本是治理、修复、改良土壤。具体来说,应从两方面着手,即减少化肥用量和添加有益土壤缓解的新物质。相关研究发现,土壤恢复地力的最佳方式是矿源黄腐酸+化肥+微生物肥料的科学结合。黄腐酸可促进植物营养吸收,调节植物生理代谢,提高酶活性,从而增强植物抗旱、抗寒、抗病虫害的能力,使植物更加茁壮健康,具有极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福建绿洲生化有限公司董事长 李瑞波:

    有机碳肥为现代农业提供新动力

    碳是土壤肥力的缔造者和核心物质,土壤中有机碳养分的耗尽会导致土壤肥力衰竭,是土壤贫瘠化的主因。土壤不是单纯的肥料贮存器和输送带,而是对肥料进行二次加工的“消化系统”。以微生物为基础的生物多样群系,是土壤自肥和自我修复机制的创造者,所以土壤修复的要义是“养地”,也就是贮碳于土。

    碳素能够破解当前农业生产中的诸多问题:例如土壤板结,果树大小年,花而不实、严重落果,低温寡照必然欠收,旱涝冻害,有机种植产量偏低等问题,都能够通过碳素的及时补充得到缓解。此外,针对碳素补充课题的深入研究,对有机肥料传统理论和技术标准、有机肥料主流生产工艺的改善,以及化肥利用率低下、作物重茬等难题的解决具有积极的探索意义。

    黑龙江省小黑龙生态肥业集团董事长 刘德云:

    发展缓控生态肥打造生态农业

    缓控生态肥缓控生态肥降低了NPK的含量,增加了中微量元素、有机质、生物菌成分的含量,减肥增效效果明显。传统化肥的肥效期短,例如,氮肥的肥效期只有35-60天左右,所以一次施肥后需要多次追肥,肥料利用率低且人力成本很高,而缓控生态肥能使氮肥的肥效期延长到120天以上,做到一次施肥(基肥),全年不用追肥,省工、省力、省时,使得农民的投入产出比更高。

    缓控生态肥对作物增产、农资节本增效、食品安全升级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不仅解决了作物产量和土地质量的矛盾关系,同时也符合化肥“零增长”以及农业提质增效的政策要求。

    华农(北京)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创始人(e农)兼CEO 黄小兵:

    打造农业一体化服务SASS平台

    近年来,我国土地集约化速度进一步加快,集约化程度进一步提高,有力推动了农业种植的现代化进程。与此同时,我国云计算、农业大数据等借助互联网发展的应用也逐步立足农业,推动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互联网+农业”应运而生。“e农”平台是供应商与代理商、零售商、终端农户等用户之间交易系统的集成,其交易不仅是下订单、付款、发货的过程,还包括交易主体之间的内部审核,有效实现了订单流、资金流、物流、单据流的实时统一。 

    中科院(沈阳)高工、四川中农润泽产品研发负责人 江志阳:

    生态肥产业让废料变废为宝

    土壤生态系统的完整结构应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的无机物质、有机物质以及土壤内部的水、气、固体物质等环境因子。多年来,单一化学肥料产品的过量投入以及不科学使用,导致土壤环境严重失衡,因此,改良土壤应从整个土壤生态系统的修复入手。

    随着生产、研发科技的进步,生态型肥料的投入使用能够为土壤改良提供多重帮助。研究发现,生物有机无机肥使用后可改善农产品品质,提高农产品安全性,增强作物自身抗逆性,减少农药的使用,是我国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有效方式。更重要的是,大力发展推广使用生物有机无机肥料,能够有效解决秸秆、畜禽粪便等农业面源污染物对环境造成的伤害。

    中国农资传媒三农中心主任 王旭波:

    高端新型肥料营销应避免的误区

    当前,肥料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在进行肥料产品销售时应准确把握产品卖点、市场趋势、终端用户需求以及明确的战略定位。首先,应该明确生态肥等高端新型肥料产品的概念、意义是讲给谁听的,终端消费者农民到底需不需要彻底了解或是他们想不想具体了解这款产品的含义和益处,这里需要考虑到农民的核心诉求以及渠道的核心需求。其次,优秀渠道商的产品搭配一般分为三类:世界顶端型产品、能走量的新型肥料和铺网络、占份额的低价格产品。农资企业应把自家的生态肥料摆在哪个产品层面,需要提前考量,另外还要面对价格侏儒与品牌自卑。价格侏儒来自于品牌自卑,从整个肥料行业的品牌格局来看,大市场强品牌,小市场无品牌。区域市场的份额才是品牌,而品牌来自销售的积累和时间的积累,农企老板们应看到自身优势,打破心里障碍,不让价格成为建立品牌的拦路虎。

    陕西优美柯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王晓晨:

    生物刺激素对作物抗衰老有奇效

    植物程序性衰老和环境胁迫及管理不当等造成的植株早衰或死亡是现代农业面临的重大挑战,生物刺激素对植株衰老过程的调控是田本农化研究的方向之一,即将在国内上市的Rejuven(优美柯-新柯)能够从以下几个方面高效抑制及调节植物衰老的进程:首先,缓解衰老过程中植株的细胞结构发生变化且其生理生化过程遭到破坏的问题;其次,通过增强植株的抗氧化系统来保护细胞免受衰老自由基的影响;再次,对植物自身衰老相关基因进行调控,这也是植物缓老复新的深层机理。

    陕西富钾“不二果”品牌创始人 甄敏:

    品牌升级撬动产业链升级

    从根本上讲,让农民钱包鼓起来,才是农产品上行的根本。“不二果”的发展模式,就是要为农民朋友们保证农技服务、打通销售渠道,让农民朋友赚钱。作为陕西苹果的代表之一,“不二果”始终以高标准的品质为支撑,通过品牌溢价逐步打通了农产品上行的产业链。在品牌价值不断发酵的过程中,“不二果”持续推进种植链条品质的升级,并以农资供应的迭代和农技服务的升级来满足种植链的需求,最终带领合作农户走上生态农业的道路。

    根力多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营销中心总经理 燕国胜:

    微生物肥推广关键要用好“菌”

    当前,国内微生物肥料的使用量正以每年10%-15%的速度递增,预计到2020年能够达到3000万吨的市场容量。在此背景下,必须意识到:一是“一菌包天下”是错误的,因为各区域土壤土质各不同;二是菌种数量被不断夸大,从0.2亿到甚至200亿,用评论NPK含量的方式评论菌群数是错误的;三是菌的生存环境被忽略,不强调菌的载体、能量等供应就是“有菌无粮白帮忙”;四是菌入地后的相关环境,不同土壤、pH值、PC值、有机质等菌的环境胁迫被忽略,结果“入到地里活不长”。下一步,政府应尽快研究出台更多细化的菌肥标准,企业不急功近利才能让行业变好,农民则应该理解微生物肥料的作用。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