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0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2017煤炭供应偏紧,2018企业加征环保税,又将再次推动成本上涨,对于氮肥行业来说有利有弊——
产量从过剩到短缺,尿素牛市何时到来?

□ 《中国农资》记者 焦自宣

    近几年,经历过一段快速发展的时期之后,氮肥行业迎来了发展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艰难局面。行业矛盾集中凸显、产能严重过剩、产品价格一降再降、企业大面积亏损、行业亏损屡创历史新高……尤其是2016年,氮肥产品更是出现近十几年来最低价格,尿素全年平均出厂价仅1270元/吨,行业内哀声一片,业内人士称之为氮肥行业的寒冬。在此背景下,行业不断加快去产能步伐,引导氮肥企业转型升级,提高成本管理水平,大力研发符合市场需求的新型差异化产品,在困境中奋力前行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据了解,2017年1—8月份,氮肥行业整体盈利,同比扭亏为盈,各项指标均有所好转。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尽管目前行业仍面临诸多挑战,但多重利好因素下,氮肥行业有望向好发展。毕竟,寒冬已过,春天还会远么?

    现世静好  行业整体营收扭亏为盈

    近几年,氮肥行业连年亏损,在经历过2016年的低谷与2017年年初的高开低走,行业内信心严重缺失,不少人对于今年的市场行情并不看好,而年初的市场行情仿佛也印证了众人的猜测,环保重压,出口受限,需求疲软……但随着全行业的不懈努力,各种矛盾逐渐缓和,氮肥行业在困境中不断蜕变,在最艰难的时期找到了正确的方向。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1-8月份氮肥行业主营业务收入为1589.7亿元,与去年同比增长10.5%;全行业利润总额48.4亿元,而去年同期为全行业利润总额则为-73.4亿元,成功扭亏为盈。中国氮肥工业协会理事长顾宗勤表示,从数据上可以直观地看出,今年的形势比去年好很多,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这是全行业共同努力的成果。

    今年以来,氮肥企业纷纷转型升级,不断调整自身产品结构,提升产品差异化水平,同时加强成本管控,提高自身盈利水平,这使得行业亏损面、亏损额同比大幅减少。据统计,2017年1-8月国内氮肥企业共计250家,其中亏损企业102家,同比减少30家,行业亏损面为40.8%,同比降低11.1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68.9亿元,同比减亏33.3亿元,减少32.6%。同时,产品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同比也均有下降。2017 年 1-8月份氮肥行业产品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分别下降12.9%、7.8%和2.3%。

    2016年,国内市场价格与成本严重倒挂,尿素价格更是创近10多年来新低,从而导致全行业严重亏损。今年,尿素平均出厂价格同比均大幅度上涨。据中国氮肥工业协会统计,8月份当月尿素平均出厂价1497元/吨,同比上涨325元/吨,涨幅27.7%;1-8月份尿素累计出厂价1558元/吨,同比上涨278元/吨,涨幅21.7%。产品价格上涨离不开成本的支撑,其中,煤炭价格的大幅上涨为尿素价格上涨提供了强大助力。据中国氮肥工业协会统计,2017年8月份无烟煤平均到厂价940 元/吨,同比上涨47.1%,烟煤平均到厂价622元/吨,同比上涨48.8%;2017年1-8月份无烟煤平均到厂价926元/吨,同比上涨42.0%,烟煤平均到厂价634元/吨,同比上涨60.1%。

    原材料价格上涨使得尿素产品价格水涨船高,而在去产能工作推动下,得到缓解的供需形势则让上涨的价格为下游市场所接受。据氮肥协会周报统计,2017年1-9月份平均日产量15.18万吨,同比降低2.49万吨,降幅14.09%。9月 26日日产量14.17万吨,与去年同期相比降低1.14万吨,降幅7.4%。2017年1-9月份平均开工率59.25 %,同比降低5.9个百分点。

    顾宗勤表示,2017年1—8月份,氮肥企业运营情况有好有坏,但总体有所好转。其中,原材料价格上涨,市场价格回升,同时产能退出效果有所显现,产品产量下降明显等因素推动了行业整体向好发展。虽然行业仍未走出阴影,但随着去产能工作的不断推进,企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外界环境逐渐改善,氮肥行业必将破局而出,完成蜕变。

    未来可期  多重利好支撑向好发展

    自进入今年9月份以来,虽然尿素市场仍处淡季,但基于煤炭价格大幅上涨,企业生产成本再度提升,受到成本支撑的尿素价格一路上扬。同时,印度多次招标,证明国际尿素市场供应偏紧,也宣告我国尿素再度出现在国际舞台之上。诸多利好支撑涌现下,氮肥行业发展整体看好。

    如今支撑尿素价格持续上涨的主因便是成本上涨。在环保与安全的双重制约下,煤炭短期供应紧张格局恐难以缓解。山西晋煤集团销售处处长闫晋东表示,年初,煤炭业内人士今年煤炭市场的初步判断是:电煤将从高价位向合理区间过渡,冶金煤上半年将好于下半年,化工煤经过上涨后将趋于稳定。但在实际运行中,宏观调控和天气变化等不确定因素较多,经济发展、天气变化、煤炭去产能、煤炭减产、铁路运输紧张等均超出预期,助推了煤炭到厂价格攀升。同时,今年煤炭有效净供应量微低于市场需求,整体煤市处于“紧平衡”状态,部分品种局部甚至出现紧缺现象。短期内,公路治超、环保禁运、节假日限行和极端天气影响,均给公路煤炭运输带来诸多不确定性,煤炭稳定供应仅能依赖相对偏紧的铁路。

    受环保限产、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今年氮肥行业开工率持续低位。对此,中国氮肥工业协会信息和市场部主任韦勇表示,2017年国内难有新的尿素装置投产,而在新增产能匮乏、环保安全、天然气供应、成本居高等压力下,今冬的开工率仍将在低位徘徊,且今年4—8月份连续亏损,后期开工率或有小幅下降。

    从需求来看,受国家政策影响,玉米种植面积大幅下降。2016年全国籽粒玉米面积调减3000多万亩,预计2017年玉米面积调减2000万亩以上。这对尿素的农业需求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不过,9月13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等15个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扩大生物燃料乙醇生产和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的实施方案》 ,提出到2020年,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基本实现全覆盖,并将“以生物燃料乙醇为代表的生物能源”提高到了“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地位,指出“车用乙醇汽油推广使用是国家战略性举措”。而玉米产乙醇比使用秸秆生产的纤维素乙醇每吨成本低2000元人民币左右。此举必将减缓农业需求减少的趋势。与此同时,房地产行业发展态势依旧劲猛,我国用电量也不断上升,电厂脱硝与胶合板的需求上涨必将持续拉升我国尿素工业需求。

    出口方面,益同(天津)商贸发展有限公司业务总经理表示,虽然我国尿素重回国际市场,但出口形势依旧不太乐观,高成本为国内市场价格抬升提供支撑,却也限制了出口。韦勇表达了类似的看法:“国际市场价格走高,为我国尿素出口提供了可能,出口有望恢复,但不可否认的是,出口形势依然严峻。”

    近年来,政策因素对氮肥行业的影响无疑是最为明显的。在呈现常态化的环保形势下,开工率将长期维持低位。受玉米种植面积调减影响,农业需求一直呈下降趋势,但未来下降趋势将有所减缓,而工业需求依旧强劲。综合来看,供应形势已经由供大于求转变为供需平衡,甚至供不应求的局面。同时,煤炭供应偏紧的形势短时间难以缓解,原材料价格高位波动,国际市场也再度为国内市场提供利好支撑。

    后劲十足  弊病尽除方能浴火重生

    经历过快速发展的高峰之后,氮肥行业转头踏入了低谷。尽管近几年行业整体处境艰难,但在到达发展的波峰后,能够慢下来审视自身,解决行业矛盾,整体提质升级,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而事实也证明,在市场形势倒逼下,产能退出明显且已初见成效,行业整体结构得以改善,竞争力也日益提升,最黑暗的时期已经过去。但此番向好能否久持,才是最应该关心的问题。

    虽然目前产能退出明显,但不可否认,国内产能仍具有极大弹性。目前产能退出有两种:一为倒闭。在当前环保高压及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一部分环保不达标或装置落后不具备竞争力的中小型企业,难以维系,彻底退出;二为停产。目前产品价格虽高,但利润有限。据统计,虽然2017年1-8月份氮肥行业利润总额同比扭亏增盈,但自 5月起已经连续4个月为负值,尤其8月份为-14.6亿元,已于去年同期相当,很多企业已不堪其累,这是当前开工率低位的原因之一。相比而言,停产产能居多数,更多产能属于“僵尸产能”,一旦利润可观,便死灰复燃。

    国内高昂的生产成本是企业非常头疼的问题,也是今年出口锐减的根本原因。成本上涨有利有弊,成本上涨助推市场价格抬升,为市场提供了利好。但产品价格上涨,利润却并不高,使得企业下不讨喜,又有苦难言。2018年,企业加征环保税,又将再次推动成本上涨,届时企业压力将“再上一层楼”。

    压力仍在,但并非无解。就产能而言,行业如何把控全局,在保证企业能够盈利的情况下,合理释放产能,是决定未来供需形势的关键,而供需形势决定了未来的市场走向。诚如河南晋开集团延化化工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杨同宇所言,2016年之所以如此艰难,就是因为产能过剩、需求疲软,造成成本售价严重倒挂。2018年征收环保税是压力,但也是利好,如果供需形势明朗,企业压力将能够很好的转嫁至下游。

    据中国氮肥工业协会统计,2017年中国全年尿素产量在5300—5500万吨之间。以此为基准,国内将存在580万吨的缺口。对此,Keytrade AG的CEO Melih Keyman坦言:“如果无其他重大事件发生,未来三年内,国际尿素市场将严重短缺。最坏的时期已经过去,下一个牛市周期即将到来。”

    国际环境回暖,国内在环保高压下,产能大幅度回弹可能性不大。就目前而言,产量开始出现短缺,经营情况也扭亏为盈,未来能否进一步提升行业竞争力,扩大企业利润空间,还要看行业能否稳住局势,合理把控全局。无论是市场倒逼,还是企业自主转型,只要稳扎稳打,协力同心,促进行业整体升级,渡过当前“阵痛期”,牛市必将到来。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