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3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磷肥产业步入生态、绿色、可持续发展新阶段
——访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磷复肥工业协会理事长周竹叶
□《中国农资》记者 张琴 张高科

    磷复肥工业经过几代人努力取得了长足发展,在新形势下,将以何种新的理念去迎接新的挑战?又将如何发力去开辟新的境界?在第十八届国产高浓度磷复肥产销会即将召开之际,《中国农资》记者专程采访了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磷复肥工业协会理事长周竹叶。

    长足发展:几代人的努力

    《中国农资》记者:我国磷肥工业发展60多年了,请您介绍一下具体经历哪几个发展阶段,各有何特点?

    周竹叶:60多年来,我国磷肥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品种的单一化到逐步多元化,从低浓度到高浓度,从净进口到净出口的光辉历史。具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首先是从无到有发展阶段。我国磷肥发展还是很早的,那时候主要是过磷酸钙,最传统的东西也是最传统的工艺,把矿石拿来用酸一分解就出来了。那个阶段主要是根据我国的磷矿资源中低品位状况,直接就可以生产过磷酸钙、钙镁磷肥,当然产品的有效磷的含量也比较低。

    那时候工艺上、技术上、规模上与世界水平差距比较大,尤其化肥对农业的保障上是缺失的。后来随着技术的逐步发展和进步,更重要的是化肥科研人员的努力,还有政府部门强有力的介入,在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化肥的发展,逐步到了一个基本平衡的状态,产品的结构都有了一个很大的变化。

    2000年以后,磷肥发展到了一个由小变大——从自给自足到逐步出口的阶段。不仅仅自给,还出口,而且在产品结构上,一铵、二铵、重钙、硝酸磷肥,高浓度的化肥品种都发展起来了,而且这些品种的工艺,通过国人的努力在不断地优化,产品质量在不断地提高。更重要的是,我们不仅仅是把产品本质这一端做好了,而且把原料的浮选这一端也做好了。因为磷矿随着品位的下降以后,主流的生产工艺对原料有一定的要求,原料品位低了我们就采用浮选的方法,在技术上突破,把中品位的矿利用起来,生产出高浓度的肥料。这是几代人的努力,很多人为此呕心沥血。

    随后的一个阶段,我们不仅发展单质肥料,更重要的是发展复合肥料,并从低浓度向高浓度发展。根据土壤的情况和农作物的需要,来进行测土配肥,根据不同植物的不同营养的周期需要,来提供植物的“粮食”,提供专用肥。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开始发展肥料的复合型,品种更加的丰富,而且肥效也逐步在提高。

    到了这个阶段,我们的化肥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由大变强。这个阶段产量有点过剩,因为我们现在整个产能利用率可能只有70%,不到80%,需要通过出口来平衡总产能的利用率。从另外一个经济指标数据来看,整个行业的效益方面也不是太好,正是因为产能利用率比较低,肥料的售价及企业的经济效益下降的比较多,产业亟待由大变强。

    产业升级:高效、生态、绿色

    《中国农资》记者:针对行业产能过剩的现状,您认为现在行业亟待考虑和解决哪些事情 ?

    周竹叶: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绿色发展,尤其是友好发展,这是行业工作的重点,也是企业共同的目标和方向。

    站在现在这个角度来考虑研究,我们首先要提高利用率,包括原料效率的提高、产品效益的提高和使用效率的提高,这是我们当前考虑的第一件大事。

    一要提高矿石的利用率。矿开采出来,里面伴有很多东西,不仅仅有磷、有硅、有氟,还有很多钙,这些都是资源,一定要利用好,把这些资源吃干榨净,能够最大化的去使用。二要提高肥的使用效率。我国化肥的使用效率大概在30%-40%。现阶段,我国化肥的使用效率不是太高,不吸收就意味着浪费。使用效率如何来提高,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也是肥料研究人员持续关注和在这方面要投入严抓、创新突破的一个关键性问题。测土配方本身是提高肥料利用率的一个途径,还有一个途径就是把肥料营养成分怎么样能让植物更好地吸收,如发展水溶肥、包膜控释肥、缓控释肥等。此外就是施肥的方法怎么改?从科研人员来讲,要在这一方面做更多的思考,提供这方面服务,通过使用的科学化、合理化,以提高肥效。三要节能降耗,提高产品效益。

    第二件大事是发展生态、绿色,这是行业需要投入更大力量来考虑的。一方面产品本身要绿色,作物吸收后,提高其产量,改善其品质。另一方面就是产品在制造过程中要绿色,制造过程不能以损害环境,以影响社会的正常生活为代价获取利益。制造过程的绿色化要考虑几个方面:一是通过技术进步把原料的使用率提高,加强一些废弃物的综合再利用,如磷石膏,现在从工艺上和技术上来讲,产生磷石膏就要把它安全环保堆放好。如果把矿里面的东西全部吃干榨净,就不会产生磷石膏,这是工艺要革新的地方。还有就是二次利用,使它不要简单堆放或埋在地底下,更重要的是要有效地去利用,比如发展水泥、建材工业,还有做土壤改良等。二是要考虑能量的利用,比如高温热能、中低温热能及气能量,不要让它跑掉,把这些能量更高效的利用起来,这也是对社会的一个贡献。三是在制造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如何更好地控制其他废弃物,这也是绿色发展应该考虑的。

    我们在绿色发展方面提出了一些行业新要求,希望行业能持续健康发展。原来用规模的方法,投入总量的方法,现在更多地考虑产品安全、环保、能效的标准问题,用这些标准来促进产业的进步,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绿色发展指标,鼓励行业在这一方面能够去改进,也鼓励更多的企业按照新的标准、新的要求来提高。这种对标提升一方面给政府部门提供参考,同时通过行标、团体标准去引领行业的企业自觉地对标,自觉地提高。此外,现在也在考虑一些其他措施,如利用第三方组织,现在社会上的生产型服务业发展很快,包括很多环保公司、技术服务公司,还有认证机构,通过这样的服务公司来帮助行业在某些方面进一步提升。

    当然,今后一段时期,除此之外,现在品种的多元化,产品更加的精细化也值得关注。结合农业的发展模式去考虑工业的服务模式,这种服务模式的延伸也是行业未来一段时期需要研究的。这种服务模式的提升大概有几个考虑:一是通过物联网的模式,解决产品好卖和选择;从需求角度讲,更加点对点,更能到位。二是通过智能制造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尤其是通过智能制造把社会的元素包括社会的一些资源有效利用起来,使成本更低。另外,也鼓励企业探讨一些新的模式,尤其随着农业的机械化、集约化的推进,能在肥和农产品之间探讨新的产业模式,向生产型服务业转型,这也是未来要考虑的。

    展望未来:做大更要做强

    《中国农资》记者:现阶段,我国化肥产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也是到了转型发展、产业升级的关键期,企业也越来越重视产品走出去,您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周竹叶:我们正在努力的方向,不仅仅是产品走出去,最主要的是标准要走出去。现在在组织修订国际标准,以后国际上要使用的,包括产品的一些要求,用中国的标准去衡量,这是当前的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当然标准走出去在某种程度上来讲也是贸易便利化的需要,也是全球一体化的需要,可喜的是,在这个过程当中,中国化肥有了自己的声音,这是我们现在考虑的,也是正在做的。此外,伴随产品走出去的同时,也要考虑装备、服务和技术也要逐步地走出去。

    《中国农资》记者:未来,我国将由磷肥大国向磷肥强国迈进,那么如何变强?您有何建议?

    周竹叶:中国磷肥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过了几代人的努力,未来要想由大变强:其一,要有比较大的、有分量的企业集团,在国际舞台上有影响力;其二,科技的创新能力要提升;其三,在国际市场上要有话语权。

    总的来说,现如今,我国磷肥产业步入生态、绿色、可持续发展新阶段,农业、粮食需要这个产业,其发展前景广阔。希望通过化肥行业的努力给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也给社会提供高品质的粮食安全以保障!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