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养结合是传统农业的主要模式,物质循环形成了维系我国几千年农业文明的遗传密码。自从土地经营体制发生变动,农村城市化浪潮兴起,种养之间就被割裂开了。不到两代人时间,种养割裂产生的恶果处处可见,我国农业文明的根基被动摇,土地贫瘠化,农作物缺碳低产,农产品安全问题屡见不鲜。
如何建立新形势下的循环农业?最近,一个蓝莓种植户每亩使用10吨鲜牛粪做底肥,种下的蓝莓叶黄干焦,紧急向我求救。此事提示我们:必须下大力气向农业从业人员普及“碳思维”,指导他们就地取才、因地制宜地建立以“碳转化”为目标的物质循环模式,安全高效地贮碳于土、沃土肥田。
钱学森先生的“系统论”为我国的国防科技和太空事业提供思维指导模式,其威力世人共鉴。但我们在固液有机废弃物处置方面却长期实行“割裂论”。搞环保的只管处理-达标-排放,把宝贵的农业有机营养资源变成二氧化碳排掉,甚至当养殖户要把沼液无害化分解后浇灌自家农田时,有的环保执法人员还出来阻挠,说“这也是COD不达标排放”!而搞农业的眼看着土地越来越贫瘠,却没能与环保兄弟联手,共商既肥沃耕地,又净化大地的良策。
在“碳思维”指导下,固体有机废弃物“无臭免翻堆自焖干”堆肥技术、各类有机废水的无害化肥料化转化技术都已完善,可以在工厂实现量产,也可以因地制宜在田间地头加工,成为无害化的有机营养。“变废为宝”已不再是口号,而将成为祖国大地千千万万人的常态化行动。
现代农业要发展,应实行“天补”与“地补”相结合的富碳农业。农业现代化内涵极其丰富,发达国家也都各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好经验好模式。但必须强调,要实现我们的农业强国梦,必须立足国情,要先解决主要矛盾。当前我们面临的是75%贫瘠化的耕地和大量缺乏农业文明素养的农民,这也包括从城里来的新农民。我们必须树立清醒的“碳思维”,从物质循环做起,搞“天补地补”的“富碳农业”,让虚弱的土地肥壮,让饥渴的庄稼吃饱喝足。这样我们就能实现弯道超车,用两代人的时间就能使我国农业总产值翻一番,这是一场伟大的农业技术革命!
(李瑞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