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7年9月1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从小造纸厂到小虫子化石

□ 《中国农资》评论员 赵光辉

    环境对人的影响无处不在,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今年“环保风暴”的强劲,肯定让人们对国家环保治理的决心和力度有了超过以往的感受和认识。作为农资行业的专业媒体记者,我不仅感受到“环保风暴”的强劲,也切身感受了环保带来的影响与变化。

    先说一位同事的故事。他家乡在河南北部,这里是全国有名的小麦主产区,毛主席站在麦田那张著名照片就诞生在他的家乡。很多年前,他父亲投资建起了一个小造纸厂,家庭收入提升了一大截。但是后来,地方政府开始治理污染,他家的小造纸厂就关掉了。这是发生在改革开发初期的环保故事。一个小造纸厂的诞生与消亡,给我们很多研究价值。它诞生在“无农不稳,无工不富”观念流行的时代,是整个国家经济从传统农业逐步提升工业化程度,向工业社会转型跨越阶段。既是社会实现工业化资本积累的必经阶段,也是家庭从工业化中获益的有效途径(不论是建工厂还是到工厂打工,本质是一样)。那个阶段,工业化的范围和程度没有给环境带来巨大的负担,但一旦完成工业社会的原始积累,转型升级就成为必然(只是没有像今天喊得这样响亮)。而且中国式的国家治理体制,至始至终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同事告诉我,当时的方式就是用推土机把小造纸厂推倒,最终彻底消失。即使这几十年间不断有新闻爆料说某某企业在地方保护下顶风排污、苟延残喘,但最终都以曝光、根治了结。从全局看,国家治理的有效性是毋庸置疑的。

    那为什么雾霾越来越浓,污染对环境压力越来越重?从历史上看,关小造纸厂不代表着关闭工业,那只是工业升级的开始,也是新一轮污染与治理矛盾的开始。旅游过东南亚和诸多海岛小国的国人回来后可能会发问:“我们能像他们那样旅游立国吗?”看到近二十年来美国把很多制造业转移到海外,也有人想问:“我们能跟他们学吗?”事实是,中国这样的文明与历史、人口与体量注定我们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包括我们谦称为“中国方案”的经济发展模式。

    三十多年来,中国人用自己的工业化进程给了自己前所未有的发展成就和发展视野。后发优势的“经验优势”使我们看到了别人的教训,不会选择经济“避实就虚”;同时,我们的“制度优势”获得了更强的发挥基础,环保与治理的实力和理念都今非昔比。只有理解了这些,才能明白行业所处的现实与出路。

    不久前,记者到贵州某大型磷肥企业采访,所见所闻都给人极大的鼓舞。首先是大型工矿企业的环境保护水平的确也是“高大上”的。矿区开发与治理保护有序进行,蓝天白云是常客,绿水青山在眼前。其次,环保的观念深入人心。从上到下,环保意识与观念成为常态。见到烟囱里的烟,第一时间告诉记者:“这是完全达标的水蒸气。”带记者到矿山采访工业生产,不忘介绍:“对寒武纪化石的保护是专门辟出了区域的,企业的开发都依规进行。”对六亿年前的小虫子,今天也在保护!

    从小造纸厂到小虫子化石,您又看到了什么呢?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