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自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面对化肥行业产能过剩、优惠政策取消、产品同质化日趋严重等不利的市场局面,农业市场需求倒逼农资企业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服务。这5年来,磷复肥行业在困境中砥砺奋进,特别是已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三大高浓度磷复肥生产企业的云天化在党中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指引下,调整结构,转型升级,创新发展,致力走出一条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发展道路。
近日,《中国农资》记者走进云天化,深入了解云天化是如何从产业、产品、资本、市场和人力资源改革入手,发力供给侧改革,打响逆势突围攻坚战。
产业之变
从化肥向非肥发展
云天化调整产业结构的努力并没有止步于化肥领域,随着从调整产品结构到优化产业结构的延伸,云天化的非肥新产业快速崛起。一直以来云天化主要以化肥产业为主,近年来也正在逐步进入锂电池隔膜、食品级磷化工等领域,生产附加值更高的精细化工产品。
目前,云天化旗下纽米科技锂电池隔膜产能已达每年6000万平方米,作为国内不多的同时具备干法、湿法锂电池隔膜产品生产制造能力的企业,云天化集团目前已经形成兼有保证锂电池动力需求和高端3C产品使用需求的完善产品体系,尤其是5um超薄隔膜的量产,是目前国内少数能够量产该类型产品的厂家,全球也仅有3-4家企业能够量产,具有极强的市场竞争实力。企业所开发的隔膜涂布制备技术则进一步丰富电池隔膜产品链。
同时,云天化集团玻纤新材料产业完成38个新产品开发,其中29个实现产业化,风电用纱、电子级细纱等高附加值产品得到了推广运用,进一步增强了玻纤新材料产业的抗风险能力和市场差异化竞争能力。
云天化在改善产业结构的同时,以化肥产业为主链,把化肥产能转移到非肥方向。云南云天化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易宣刚表示,由于我国热法磷酸的独特产业优势,食品级磷酸盐是我国具有发展优势的产品。“十三五”时期,重点要发展深加工,开发食品添加剂的终端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随着饮料食品行业的持续增长将进一步拉动食品级磷酸的需求,加之出口需求,食品级磷酸在“十三五”时期的需求增速年均可达15%,发展空间十分广阔。
产品之变
从基础肥向特种肥发展
以前云天化的肥料结构以基础肥为主,随着基础性化肥盈利水平下降,现在云天化正在逐步向复合肥、功能性肥料等特种肥方向转型。
目前,云天化的各类化肥年产能约1000万吨,从肥料品种上划分,其中氮肥200万吨,复合肥230万吨,磷酸二铵、磷酸一铵、重过磷酸钙等有600多万吨;从生产区域上划分,云南地区的产能有700多万吨,云南之外的产能有300多万吨。
从基础型向功能型发展成为云天化调整产品结构的重要举措。“努力调低普通磷铵、重钙等基础性过剩产品的占比,提高功能性肥料、缓控释肥、水溶肥、中微量元素肥等产品的比重,同时重点研发具有云天化独家技术优势的新型增效肥料。”易宣刚告诉记者,之前云天化过于关注基础型肥料的发展,单品结构相对单一,现在正努力调整为金字塔的结构,分三个层级:最下端是基础肥料,中间一层是复合肥,最上面一层是具有特殊用途功能的专用肥、特种肥,逐步降低基础性肥料的产能,提高复合肥和新型肥的产能,目标是在“十三五”期末,将基础磷肥和氮肥产销量在整个化肥体系中的占比降到50%。
资产之变
跻身世界级的化工企业
近年来,云天化将国有资本的产业链、资源的固有优势与非国有资本的管理、运营等优势相结合,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等资本手段,达到“国企市营”的效果。
2015年10月,云天化和以色列化工合资组建了云南磷化集团海口磷业有限公司,以对外开放带动企业深化改革和转型升级,在磷化工产业形成全面、深入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发展特种肥和高品质磷酸盐等精细磷化工产品。
云天化加强与世界一流企业的合作,在产业和结构方面做出调整,也是顺应国家在供给侧改革方面的一个方针。据了解,通过战略合作,云天化引入以色列化工高附加值磷化工产品的生产运营经验,提高了运营效率。此外,云天化还同以色列化工共同设立了磷化工研发中心,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提高磷化工技术水平,为公司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营销之变
调整市场布局 突破传统格局
“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所起的决定性作用,重新梳理企业竞争优势与劣势,主动进行市场结构调整。”易宣刚表示,未来要在产品结构的调整基础之上,进一步调整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布局。5年来,云天化从大处入手调整市场区域布局,对国内和国外市场布局进行调整优化。云天化股份公司成立了国内营销中心和国际营销中心,区分不同产品和销售区域,实施针对性、差异化的布局营销。国内市场,针对化肥运输价格的不断上浮、中间成本大幅上升的情况,云天化在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建立新厂,降低物流成本,同时加强云贵、华南等市场的开拓力度,逐步实现化肥市场的“南迁”战略。在国际市场,加大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逐步降低对印度、美洲市场的依赖,将重心转到优势更明显的越南、缅甸、泰国等市场。
在调整优化市场布局的同时,云天化积极探索从生产型企业向生产服务型企业的转变。企业从细节入手,把“产品+配套服务”延伸到市场终端的田间地头。紧贴市场需求、提升差异化竞争力而开发的“智能配肥微工厂”,能根据用户种植需求,通过与数据储存和分析后台相连,应用互联网大数据快速分析出所在地区土壤、气候和生态条件,实施快速“智能配方”并就地生产出最适合的定制化肥,满足个性化、差异化市场需求,开启了从“卖产品”到“卖产品+卖服务”的市场营销模式转变。
人力资源之变
扩大营销队伍 提高竞争优势
生产制造一直以来都是云天化的强项,如合成氨连续运转449天,尿素设备连续运转443天,这些世界纪录都是云天化创造的,相对而言,产品研发、市场营销等方面就是云天化的“短板”。
近年来,云天化着力进行人力资源结构调整,在“量”和“质”上双管齐下,加快补起短板的进程。在营销改进方面,一是将部分生产岗位人员在培训合格后,充实到营销队伍中,为做细做深市场提供数量上的保证;二是通过社会化引进和从农业大学招聘等市场化手段,加大农化、特殊人才等专业型人才占比;三是和中国农业大学、缅甸耶津农业大学、八一农垦大学、云南省农科院等专业院校合作,提升农化服务水平。在提升研发能力方面,近年来,云天化充分利用现有的1个中外合资的跨国研发中心、1个国家级研发中心、5个省部级研发中心和2个企业内部研发中心平台,加强对研发资金投入、人才引进、激动与考核力度,不断推出一系列化肥新产品,为不同区域、不同消费能力、不同种植品类的客户提供定制化产品。
云天化将全面优化内部资源配置,进一步充实管理端、研发端、营销端的资源配置,为企业的转型提供充足的组织、人才、资源支撑。
化肥行业健康有序地发展,需要行业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5年云天化集团位列中国企业500强的189位,但是辉煌的过去永远不能替代未来的发展。5年一个起点,云天化的转型升级道路越走越宽。回顾这5年来的有益探索和发展成就,云天化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