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锁定“三农”工作,把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新的历史阶段农业农村工作主线,引起农业和化肥界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的高度关注:全国人大代表、金正大集团董事长万连步等10位全国人大代表联名提出全行业携起手来联合协作,共同推进我国化肥行业供给侧改革进程的建议;3月26日,肥料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研在京启动。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现阶段肥料供给侧改革调研小组已先后走进江苏、安徽、湖北,预示着以供给侧改革为契机,肥料行业的转型升级正在快马加鞭。
6月25日,肥料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研组将再次集结,走进山东,实地走访调研金正大集团,走进示范田,上演了蜜桃示范“甜”里话改革的生动一幕,也唱响了肥料行业改革最强音。代表们围绕肥料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如何抱团取暖、携手突围,标杆企业怎样在改革中起到带头引领作用、未来肥料供给侧改革之路的突破口在何方等问题展开激烈探讨。
呼声:适时展开一场“脱胎换骨”的变革
“化肥作为粮食的粮食,对我国农业生产的贡献功不可没。但近30年来,化肥行业的发展逐渐走入了误区,肥料的过量盲目施用,致使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问题突出,这种现状必须改变。”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金涌在调研时强调。目前,我国肥料行业遭遇双重压力。一方面,化肥行业深受产能过剩困扰,行业效益持续下滑。据统计,氮肥和磷肥产能过剩率分别达到30%和48%,复合肥产能2亿吨,实际开工率不足30%。化肥行业盈利水平逐步下滑。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氮肥行业亏损面50.7%;磷肥全行业利润仅有6.4亿元,大幅下降71.7%,行业亏损面26.9%;钾肥行业,亏损面也达到34.2%。另一方面,以绿色发展为主线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化肥行业形成较为强烈的倒逼效应。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由于化肥利用率偏低,每年化肥浪费高达4000万吨。
现阶段,我国肥料行业到了适时展开一场“脱胎换骨”的变革的时候了。上海化工研究院院长李良君坦言,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走在科学施肥的路上,但距离目标还有一定差距,长期不科学施用3个15的氮磷钾的肥料,导致土壤障碍、作物品质下降,同时也破坏了生态环境,所以现在提倡减量增效,绿色发展,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肥料行业转型升级显得尤为迫切。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耕肥处副处长徐晶莹也认为,农业是肥料生产的需求侧,农业部门对肥料的要求就是要不断提高肥料利用率和科学施肥的到位率。她介绍,目前农业部正在开展化肥零增长、耕地质量提升、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和推进水肥一体化,这四项工作都会对驱动肥料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积极作用。
共识:“大联合、大合作”成改革驱动力
肥料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迫在眉睫,但改革非一家之力能为,需要国家政策支持、肥料企业联合协作、抱团破局。中国氮肥工业协会秘书长王立庆分析说,过去3年,氮肥行业连年亏损,截至目前情况得到缓解,逐步实现了扭亏为盈,主要得益于肥料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但是目前大多数氮肥企业在产品研发、农化服务以及市场推广上仍是弱势,他希望肥料企业间能建立“大联合、大合作”关系,通过技术、产品、品牌和资本上的密切合作,促进肥料行业整体的结构调整,进一步推进肥料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傅向升也表示:“开放合作将成为化肥行业快速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之一。”他认为,在“大联合、大发展”的主题下,金正大率先与16家氮肥企业、2家磷肥企业、12家有机肥企业联合协作,这种创新共享的上下游合作模式,值得全行业借鉴。
我国化肥行业转型发展不是在单打独斗。“化肥行业要想走出发展困境、实现转型升级,唯有树立联合协作、融合共享的发展理念,通过优势互补、抱团联合发展,才能做强、做大,实现可持续发展。”金正大集团董事长万连步提到,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金正大集团充分利用技术创新成果,努力通过输出技术、品牌和服务,致力于与上下游及同行业广泛开展联合协作。
调研当日,上海化工研究院与金正大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技术研发、创新平台和农化服务、人才培养和标准制定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李良君坦言,面对化肥行业发展的各种矛盾,院企间的合作具有深远的积极意义,合作的智慧与创新的勇气缺一不可。
践行:金正大是肥料供给侧改革标杆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长期过程,必须直面困难和挑战,勇于承受改革“阵痛”,因为所有的创新转型背后的苦楚只有敢为人先者知道。而创新是金正大的灵魂,这几年,金正大在产品创新、营销模式、服务形式等方面不断创新。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研组走进临沂金正大示范户董书通家的蜜桃示范田,示范“甜”里话改革的生动一幕为大家揭秘金正大的改革之路。
据了解,董书通家的百亩桃树示范园统一使用金正大全程营养管理方案。前两年桃园采用的是传统的施肥和种植模式,从2016年开始采用金正大水肥一体化以及作物全程营养解决方案,并实现减肥25%左右、省水超过30%,工人更由原来的50多人减少至10多个人。减肥省水后,口感未受影响,愈发香甜。据悉,该果园每亩可产桃7000斤-8000斤,每亩纯收益超过1万元。
参观示范田的调研组成员对金正大的作物营养解决方案给予高度评价。刘志仁说:“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肥料企业传达先进的农业技术,种植管理还是要交给农户,只有农商融合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金正大是肥料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标杆,今天我们一同观摩金正大示范园、参观生产基地、智能温室,深切感受到了‘金正大模式’的可塑性,未来要充分发挥好带动作用。”“不与农民争地,不与农民争利,不雇佣农民干活、要让农民自己当老板,这是金正大一直坚持的三个原则。”万连步回应道。
建议:合力“描绘”肥料改革路线图
据了解,本次肥料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研将持续一年,深入20余省市,覆盖全国100家肥料行业上下游企业,调研聚焦氮肥、磷复肥、钾肥、新型肥料等领域,通过走访和调研全国百家企业和种植大户,并形成《肥料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调研报告》,并将于2017年底前面向社会发布,为企业、行业和政府提供决策依据和重要参考。而本着对调研报告的科学性、可行性的原则,调研组专家合力“描绘”改革路线图,并对今后的改革方向提出了中肯的建议。
工信部原材料司副司长潘爱华表示,肥料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坚持两点:一是农资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服务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要。二是坚持创新驱动,要实现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标准创新等。潘爱华希望化肥行业要通过“智能制造”“两化融合”不断提高行业制造水平,实现绿色发展。同时,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要积极进行产能合作,一方面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服务,一方面也可以化解国内过剩产能。
此次调研中,肥料企业的声音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注的重点。金正大集团副总裁陈宏坤提出了四点建议:一是以技术、规模等设立肥料行业准入门槛,严格控制新产能;二是建立设置专项研发资金,支持企业技术创新,进行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开发;三是希望国家出台政策支持肥企“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四是希望参考氮肥、磷肥和二元复合肥关税管理办法,取消三元复合肥出口关税。
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理事长白由路一语中的,真知灼见引起参会者的共鸣。他强调,“肥料是典型的供给侧,对于肥料行业来说,提供适合农业需求的新型肥料和服务,保障粮食安全、环境安全和资源安全这三大目标同步实现才是肥料供给侧改革的初衷。”他建议调研组有必要走进大型农场,了解种植大户对肥料的需求,包括种类、价格、服务,真正从农户角度出发,生产出他们想要的产品。并通过调研反映出基层呼声,进而为行业发出“中国科学最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