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持续丰收,站稳12000亿斤新台阶
粮食生产持续丰收。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基本供给,始终是农业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粮食持续丰收是在2004年至2012年连续9年增产、起点较高的情况下取得的,高点爬坡,实属不易。2013年至2015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连年增产,2016年国家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动调减玉米播种面积,全国粮食总产量比上年虽有所下降,但仍是历史第二高产年份。2016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2325亿斤,比2012年增加533亿斤,增长4.5%,年均增长1.1%。其中,稻谷产量为4142亿斤,增加57亿斤,增长1.4%,年均增长0.3%;小麦产量为2577亿斤,增加157亿斤,增长6.5%,年均增长1.6%;玉米产量为4391亿斤,增加279亿斤,增长6.8%,年均增长1.7%。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粮食连年丰收,粮食生产水平稳步跃上新台阶。2013年粮食产量历史上首次突破12000亿斤,2014年至2016年均在12000亿斤以上,标志着我国粮食生产水平已稳步跨上12000亿斤新台阶,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现质的飞跃。粮食丰收,国家粮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2016年,全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47公斤,比世界平均水平高47公斤,比2012年提高11公斤。稻谷、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的自给率均超过了98%,依靠国内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实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目标。
粮食生产区域布局不断优化。粮食生产区域布局不断优化,主产区稳产增产的作用日益显现。从播种面积来看,2016年,粮食主产区播种面积达到12.2亿亩,比2012年增长4.8%;占全国粮食播种面积的比重为72.1%,比2012年提高了0.5个百分点。从产量来看,2016年粮食主产区产量为9355亿斤,比2012年增长2.4%;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比重为75.9%,比2012年提高了0.2个百分点。从对增产的贡献来看,粮食主产区2012年至2016年累计增产433亿斤,占同期全国粮食增产量的比重达到81.3%。
科技进步对粮食增产的作用增强。农业科技对粮食增产的作用增强,良种良法大规模推广应用,粮食土地产出率提高,单产增加。2016年,全国粮食单产达到363公斤/亩,比2012年增加了10公斤/亩,增长2.8%。
经济作物结构持续调整,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
经济作物结构持续调整。主要经济作物产量总体仍保持较高水平。油料、蔬菜、水果和茶叶产量增加。2016年,全国油料产量达到3630万吨,比2012年增加193万吨,增长5.6%,年均增长1.4%;蔬菜、水果和茶叶产量分别达到79780万吨、28351万吨和240万吨,比2012年分别增长12.6%、17.9%和34.1%,年均增长3%、4.2%和7.6%。棉花和糖料减产。受库存积压较多、需求下降和价格总体走低的影响,棉花产量下降较多。2016年,棉花产量为530万吨,比2012年减少154万吨,下降22.5%。2016年,糖料产量为12341万吨,比2012年减少1144万吨,下降8.5%。
经济作物区域布局不断优化。主要经济作物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向优势产区聚集的趋势增强。棉花生产向新疆产区聚集。2016年,新疆棉花产量为359万吨,占全国棉花产量的比重为67.8%,比2012年提高了16个百分点。糖料生产向内蒙古、广东、广西、海南和云南等省集中。2016年,内蒙古、广东、广西、海南和云南糖料产量合计为10946万吨,占全国糖料产量的比重达到88.7%。
物质技术装备水平提升,农业基础更为稳固
农田灌溉面积增加。国家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建成了一批重大水利骨干工程,农田水利设施条件显著改善。据水利部统计,2016年底,全国耕地灌溉面积达到10亿亩,比2012年增加6844万亩,增长7.3%。
农业科技进步加快。国家继续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据科技部测算,2016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6.2%,比2012年提高1.7个百分点。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0%,标志着我国农业发展由过去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增加,逐步转变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上来。
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国家继续实施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据农业部初步统计,2016年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6%,比2012年提高了9个百分点。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逐步改变了主要依靠人畜力进行农业劳作的传统生产方式,把农民从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中解放出来,也有效地缓解了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短缺的矛盾,同时极大地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
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发展活力明显增强
土地制度改革,助推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农村土地承包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实现了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的“三权分置”,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这是农村改革的又一重大制度创新。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鼓励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入股、转让等方式流转承包地,推动适度规模经营。据农业部统计,截至2016年6月底,全国农村承包地流转面积达到了4.6亿亩,比2012年增加了1.9亿亩。土地流转推动了农业规模化经营快速发展。目前,粮食、油料、棉花等大宗产品的生产主体依然是以小规模农户为主,而蔬菜、花卉、瓜果种植、畜禽水产养殖和特色种养等产品的生产则逐渐向规模化、专业化农户聚集,生产规模化程度提高。
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快速涌现。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生产大户、专业户、农业龙头企业等各种类型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快速发展,逐步成为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力量。据农业部统计,2016年,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达到280万个,新型职业农民不断壮大,总数超过1270万人。其中,家庭农场达到87.7万家;农民合作社达到179.4万家,入社农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44.4%;农业产业化组织超过38万个。新型经营主体的不断壮大,有力地助推了土地流转型、服务带动型等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稳步发展,有力地助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功能拓展,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十八大以来,中央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大力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快速发展,农业功能拓展,农村经济发展活力增强,动力转换加快。农业产业链条延伸,生产、加工、冷链物流、销售一体化发展成为促进农民分享农业增值收益的重要途径。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创意农业等不断发展,多种形式的农家乐、休闲农庄、特色民宿等农业新业态快速涌现,采摘、垂钓、餐饮住宿、农事体验等新型农业经营活动方兴未艾。大量下乡返乡人员在农村创业创新,为农业农村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持久动力。
取得的巨大辉煌成就,将会激励我们的干劲,提振我们的信心,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农业发展中依然存在农产品供求结构失衡、要素配置不合理、资源环境压力大、农产品竞争力不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乏力等突出问题。让我们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培育壮大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促进农业农村持续健康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的胜利召开。
(来源:国家统计局)
相关链接
粮食主产区包括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四川等13个省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