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16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中企史上最大规模海外并购完成交割
中国化工斥资430亿美元收购先正达

□《中国农资》记者 汪 洋

    6月8日,中国化工集团公司对外宣布,已经完成对瑞士先正达的交割,并拥有先正达股份94.7%。至此,斥资430亿美元的中企最大规模海外并购项目尘埃落定。

    有业内人士评价,此次收购对中瑞双方而言可谓双赢。一方面中国因此获得了世界一流的农药和种子研发技术及能力,对于提高中国农业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进而保障粮食安全、实现安全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对瑞方及先正达来说,中国的巨大市场规模具备吸引力,同时,中方的收购方式使得先正达原有生产经营团队得以保留,并且获得资金上的支持。

    踏入全球农化企业“第一梯队”

    据了解,凭借此次并购,中国企业将正式踏入全球农化企业“第一梯队”,并彻底改写全球化工领域的市场竞争格局。相关资料显示,长期以来,全球农化行业“第一梯队”呈现“六巨头”格局,分别是先正达、孟山都、拜耳、陶氏、杜邦和巴斯夫6家跨国公司。

    从2015年开始,全球农化行业出现20年来的第二次大整合。其中,陶氏化学公司与杜邦公司的1400亿美元合并案是第一笔被宣布的交易,拜耳660亿美元收购孟山都一案也备受市场关注,而中国化工收购先正达则让中国企业一步跨入了全球农化并购的第一线。

    早在中国化工之前,已有多家农化巨头向先正达表达了“联姻”愿望,但均遭先正达拒绝。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从2009年起就密切关注先正达的中国化工,对先正达展开了长期的艰苦谈判和交流,并在2016年2月3日正式签署了总计达430亿美元的收购协议。

    公开数据显示,拥有259年历史的先正达是全球农化行业及种子行业的领先企业之一。现有农药、种子、草坪和园艺3大业务板块,是全球最具价值的农化品牌之一。2016年销售收入900亿元,净利润84亿元。其中,农药和种子分别占全球市场份额的20%和8%。中国化工则是中国最大的化工企业,在《财富》500强中位列第234位,2016年资产总额3776亿元、销售收入3001亿元。

    中国化工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从全球农化行业来看,“第一梯队”的6大“巨头”企业拥有大量的原创性专利技术、分布广泛的市场销售渠道、强大的品牌优势和市场规模优势,同第二梯队企业之间形成了较大的市场差距。

    该人士还认为,在全球农化行业重组整合的窗口机遇期,通过并购一举踏入到“第一梯队”或许是一种不错的选择。此次收购将填补中国化工专利农药和种子领域空白,使其能够提供覆盖专利农药、非专利农药、大田种子和蔬菜种子以及农技服务等的“农业一体化解决方案”,率先实现从“田间到餐桌”全程监控,从而打造全球规模最大、技术最领先的农业科技公司。

    提升专利产品技术创新能力

    对中国来说,收购先正达使中国企业获得了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国际知名品牌及全球营销网络,特别是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对中国攻克一系列核心技术难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先正达在北美、亚太、欧洲、拉丁美洲四大区域的销售额比较均衡,其农药产品销售在大多数国家中排名第一。在新兴市场拥有领先的市场地位,销售额560亿元,占其总销售额的62.2%。

    “这意味着,并购先正达将有利于中国化工获得国际知名品牌,直接参与到全球市场的竞争中,拓宽中国化工企业在全球农化市场的市场覆盖率,并与中国化工形成国内市场与海外市场互补的格局。”前述人士表示,完成此次收购,还有利于提高中国化工在农化领域的技术创新能力。

    按照行业内统计的情况,目前开发一个农药品种往往需要筛选10-13万个化合物,耗资2亿美元以上。目前,中国化工虽拥有全球最大的非专利农药业务,但是与专利农药企业相比,在研发环节还不具备进行原创型创新农药的全部条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依靠企业自身发展和积累难以获得参与国际竞争的研发实力。而通过收购先正达,可获得先进的农化技术创新能力,跻身全球专利农药的行列。

    “中国化工集团收购先正达,有助于提升中国农药产业发展水平。”中国农药工业协会信息部主任段又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是非专利农药生产大国,在生产非专利农药生产工艺和产能产量方面有很大优势,但在专利农药生产方面处于劣势,而这正是先正达的优势所在。先正达近期专利过期的产品中不乏明星产品,例如噻虫嗪、嘧菌酯等产品专利期内全球销售额均超过10亿美元。中国化工旗下有沙隆达和安邦电化两大农药生产基地,在原药生产工艺和产能方面优势明显。此次收购可谓优势互补。段又生预测,此次交易顺利实施,预计短期内公司工作重点将集中在资产整合等方面。先正达被收购后,其产品在中国市场优势将增强,对国内农化市场格局产生一定影响。

    种质资源是收购重要因素之一

    有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种子正是此次中国化工收购先正达的技术关注点之一。

    据介绍,种子行业具有投资大、周期长、风险度高的特点,进入门槛高。数据显示,目前平均每个新种研发需要8-10年时间,耗资达到1.3亿美元。另据了解,作为世界领先的农业科技企业,先正达拥有先进的生物育种技术,在传统育种杂交水稻和杂交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上处于领先地位,先正达在全球90个国家和地区拥有107个生产供应基地和119个研发中心,每年研发投入超过90亿元,占年销售收入10%左右,在全球拥有专利超过13000件,是全球在农业投入品方面研发投入最大的公司之一。

    该人士还透露,此次收购有利于完善中国化工行业在生命科学板块的产业链。完成收购后,可弥补中国化工种子业务空白,获得种子技术人才、丰富的种质资源、种子研发技术、育种技术、生产加工技术以及领先的经营管理模式,实现“育繁推”一体化以及种子业务跨越式发展。形成农药、种子齐头并进,平衡发展的产业格局。

    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推出的《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也提出,要“加大实施种业自主创新重大工程和主要农作物良种联合攻关力度,加快适宜机械化生产、优质高产多抗广适新品种选育”。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认为:“我们急需要一些高效、无害、低残留,能够带动农民增收这样的生产资料,这些生产资料到中国来,应该来说既能够帮助农民增收,那么更重要的应该能够有助力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中国化工也抓住了这次重要机遇。”另据中国化工相关负责人介绍,中国化工将做好收购后的管理对接和融合工作,目前方案已经确定,将在尊重文化保持连续性的基础上,实现平稳过渡和有序整合,下一步将发挥中国化工和先正达各自优势,通过产品和市场开发能力共享,提高相关业务全球市场竞争力,并为先正达开拓中国市场提供支持。

    记者手记

    海外并购:既要“走出去”更要“迎进来”

    随着中国化工430亿美元“拿下”先正达,中国企业海外最大并购案尘埃落定。

    近年来,中国企业“走出去”与“迎进来”的趋势正在投资区域、结构、行业和影响力等方面产生新变化。事实上,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屡见报端,数十亿、上百亿已成常态。统计显示,自2010年以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金额高达4.6万亿人民币。面对中国企业的批量出海,有的赚到了真金白银,有的则呛了几口海水。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企业的投资涉及的区域和行业越来越宽泛。以中国化工为例,在海外并购方面频频出手,先后并购世界第二大蛋氨酸企业蛋氨酸龙头安迪苏公司、世界高端轮胎企业意大利著名轮胎品牌倍耐力公司、全球第七大农药公司以色列安道麦公司等海外资产。此次的并购,一方面能扩大公司资产规模提升企业竞争力,另一方面也将对提升我国农药种业领域的话语权,并对中国农产品产量有所助力。

    从中国企业瞄准海外投资行业的变化来看,投资结构日益优化,高端化特征突出。中国企业收购的许多境外企业,对企业自身补强技术短板、提升整体盈利水平、提高产业层次很有帮助。一方面,海外并购已成为中国企业突破资源瓶颈、迅速实现目标的主流方式,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走出去”;另一方面,合作走出去,客人“迎进来”。海外收购对拓展全球市场以及企业的国际化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让国际舞台分享中国发展的红利,让海外先进技术推动中国消费升级。

    因此,海外并购是一把双刃剑,既要“走出去”更要“迎进来”,这原本就是一种交替融合、深入合作的典型范例。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