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中国农资传媒记者 崔海涛
访谈嘉宾:
北京融拓智慧投资合伙企业执行总裁 刘 禹
中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项目经理 杜学怡
安徽辉隆农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秘 邓顶亮
浙农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秘 姜 俊
烟台众德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王其选
余江天余生态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余志高
新疆丝路绿乡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郭立荣
议题一
登陆新三板能给企业带来哪些利好?
王其选: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众德已颇具规模,年销售额将近10亿元,拥有5家工厂。今年,公司重启了新三板上市计划,请问上市以后到底能给企业带来什么好处?企业又应为上市做哪些准备?
杜学怡:新三板能够给企业带来诸多好处。就自身业务发展而言,首先可以增强公司的公信力和知名度;在资本市场上,资本介入就是给公司加上经营杠杆,可以加速企业发展,也有利于股东变现;专业机构会进一步规范公司财务的规范性,公司会获得更长远的发展。
至于企业为上市做的准备,首先要配合好主办券商、其它中介机构、会所、律所等机构,把企业基本需要规范的两年一期的数据、公司内控制度都建立好。此外,要着手准备与投资机构接触。挂牌阶段就可以考虑接待投资,制作商业计划书,甚至可以在挂牌前就进行增资,或者挂牌同时就有增发。总之,尽早利用资本市场资源,后面可以通过多轮融资逐步提高公司市值和业绩能力。
议题二
农资企业如何能赢得资本青睐?
余志高:2016年年初,天余生态登陆新三板,也是迄今为止江西肥料制造业中唯一一家登陆新三板的企业。下一步天余公司即将转型,主攻有机肥,请问转型期的企业能否得到资本青睐?
刘禹:融拓资本特别关注肥料行业,此前根力多融资时,也做过竞调。金融机构的投资往往会参照相关数据,不是雪中送炭,而是锦上添花。坦率地讲,有机肥市场虽然很大,但是企业做大非常难,最大的问题还是标准化的问题。农业行业上下游企业规范度不够,绝大多数机构投资者不太懂也不敢投,但是真正优秀的企业客户推广能力强、增长的数据亮眼、企业口碑好,投资机构依然会很看重。
郭立荣:我们企业之前专注做小麦,结构也比较简单,后期企业转型,从单纯的粮食贸易产业转为全产业链运营服务,也涉足了农资销售方面。现在企业想为登陆新三板或者上市要怎么做,又该如何寻找合作方?
刘禹:以融拓资本为例,我们非常在意企业的规范程度,我们投资新三板项目较多,不是因为挂板企业一定比没有挂板的企业好,而是因为挂板企业信息透明。金融投资机构精力有限,信息透明的企业更很容易被筛选。此外,企业要有明确的定位、中远期目标,要让目标合作方机构了解自己的优势在哪里,这样才更容易找到合作对象。
很多企业挂新三板以后,发现上主板遥遥无期,不是因为没有足够的资金或者响亮的品牌,而是所能提供的为IPO准备的材料太少。在准备上市过程中,会计师很关键。找到足够优秀的中介机构,付出一定时间,把材料梳理好,上市之路才会更顺畅。
议题三
大型农资流通企业上市的难点?
姜俊:浙江农资集团去年营业收入约400亿元,经营利润约8亿元。我们企业早就在谋划上市,但是一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第一,集团整体业务非常复杂,除农资外还涉及到汽车业务等,这些业务的资金相互依存的,如果拆开可能会出现问题。第二,集团股权机构复杂,加上持股职工,全部股东400多个。现在的对策是其一把整个企业一拆为二,把不符合上市条件的部分剥出去。其二,用2-3亿元的资金把股东压缩在180-190个。请问我们应该为上市做哪些准备?
刘禹:供销社主管或者参股的企业在涉农企业里面是偏规范的。但是这类企业和很多有国资背景的企业一样,上市难点卡在股权机构上,如果不是拥有200人以上的股东,这些企业可能很早就走完了IPO之路。所以现在把该剥离的剥离掉了,股权结构下来了,我认为上市肯定没有障碍。现在加速,快点走完IPO之路,应该是最重要的。
议题四
大型农资流通企业上市能带来哪些利好?
主持人:辉隆集团是一家上市的大型农资流通企业,那么这些年来,资本市场给辉隆的发展带来哪些助力?
邓顶亮:我们是供销社系统的第一家上市公司,2010年上市之后,资金瓶颈困扰得到彻底解决,公司得到了长足发展。首先,我们专注于化肥、农药贸易,这是我们生存之本。其次,我们流通企业做的是商品品牌,缺少实物品牌,因此上市后公司投资建了5家工厂,其中4家为不同类型的复合肥厂,1家农药工厂。同时,还流转2000多亩土地。在此基础上,成立了产业基金。目前形成辉隆工业(农资生产)、辉隆商业(渠道销售)、辉隆农业(大农技推广与服务,含航空植保业务)、辉隆投融资(农村金融与产业投资),甚至延伸至房地产行业。供销社是我们的大股东,承担着很多政府职能,但是这个大股东又不能像其它民营企业一样行使决断权,所以近期经过大股东同意以后,把大股东控股的股权无偿划转辉隆投资,这样对公司和大股东而言都更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