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的指导意见》,全面部署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和建设工作。这一“顶层设计”,让18亿亩耕地红线更有保障,让中国农业大格局更加清晰。
放眼“三农”,此举意义深远。《意见》提出,建立“两区”是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举措。要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为目标,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主体功能区规划和优势农产品布局规划为依托,以永久基本农田为基础,将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能力细化落实到具体地块,优化区域布局和要素组合,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提升农产品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全面统筹耕地至关重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部分农产品阶段性供过于求与品种结构矛盾并存,必须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历经多年种植结构调整后,农作物种植区域布局基本稳定,建立“两区”本质上是把种植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优势区域相对固定下来,以生产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为功能,实施差别化、定向化扶持政策,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建立“两区”也是农产品主体功能区在农业领域的进一步细化落实,对于巩固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掌握战略主动权,具有重要意义。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农业现代化需要政策发力。我国农业生产科技水平不高,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较低,农业生产方式和管理方式比较粗放。以“两区”为平台,推动农业科技集成和推广应用,创新农业发展机制,有利于推动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引领全国现代农业建设,有利于完善农业宏观调控方式,实现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精准定位、精准施策、精准监测和精准评价,更好地调动地方政府和农民农业生产积极性。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这是国家蓝图,更是人民期待。让土地使命更加清晰,让土地实现最大活力,在通往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上,没有谁会成为我们的“教科书”,我们必须充满自信,智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