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农业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主办的2017年第八届中国国际薯业博览会在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开幕。农业部总畜牧师马爱国出席开幕式并在致辞中表示,中国是薯类生产和消费大国,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以及市场需求拉动和科技创新的有力支撑下,中国薯业发展迅速,产业链条有效拓展,产品种类日益丰富,企业整体实力不断增强,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精准扶贫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高效农业、现代农业建设的亮点。
薯博会秉承“展示成就、增进交流、促进贸易、服务生产”的宗旨,旨在打造高质量的国际性贸促平台,以推动中外薯业合作与交流、促进薯业产业整合和市场整合。本届薯博会为期2天,分为展会和论坛两个部分,吸引了国内20个薯类主产省、区以及荷兰、德国、法国等9个国家的130余家展商。其中,展会分为室内综合展区、室外机械区与薯类美食区三个部分,总展出面积达5000余平方米,以实物、多媒体、图片、资料以及现场演示等形式全面展示了马铃薯、甘薯、木薯、山药等薯类作物在科研、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各个环节的最新产品和技术成果,同时特别设置了马铃薯主食展示区。
在与展会同期举办的马铃薯产业发展论坛、薯类加工新技术研讨会等活动上,国际马铃薯中心亚太中心主任卢肖平指出,中国马铃薯平均每公顷的产量约为16吨,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每公顷17吨,与荷兰等欧美发达国家每公顷50吨的平均单产量相比更是相去甚远。农民大多使用自留种薯种植,全国优质种薯的使用率不足35%。他认为,国家应加强优质马铃薯种薯的研发投入力度,提高国内优质脱毒种薯的应用率,在保证品种质量的前提下逐步提高单位面积马铃薯的产量。此外,他还建议将甘薯纳入到作物主粮化发展体系中。
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金黎平也在相关论坛活动中表示,国家从2015年起开始实施马铃薯主粮化战略,就是要将马铃薯加工成适合中国人食用习惯的馒头、面条、米粉等多样化的主食产品,实现马铃薯由副食消费向主食消费的转变、由原料产品向产业化系列制成品的转变、由温饱消费向营养健康消费的转变、由三大主粮的补充品向第四大主粮作物的转变。然而,由于缺乏长期稳定的支持、资源研究和改良滞后,我国马铃薯的育种水平、种薯质量和种类均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只有少数马铃薯品种能够用于加工全粉,难以满足马铃薯主粮化的实际生产需求。
对此,金黎平特别指出,育种研发将成为未来一个时期内中国马铃薯主粮化以及马铃薯产业快速发展的突破口,国内相关单位和企业应进一步加大马铃薯育种科研的投入力度、加速马铃薯种质资源的搜集与利用、提升丰产抗病抗逆品种选育综合技术,从而提高国产马铃薯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