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为期一周的第十八届中国国际农用化学品及植保展览会(CAC农化展)在上海落下帷幕。本届CAC农化展,邀请了来自中国、美国、日本、加拿大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农药、化肥、种子领域的政府官员、行业专家、学者、企业代表等近百位嘉宾齐聚上海,除了通过产品集中展示加强国内与国际、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贸易交流,更精心策划了十大专题会议打造全球农化信息盛宴。
作为农药生产第一大国,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农药加工厂,我国农药行业发展方向已成为影响全球农药行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一年一度的CAC农化展成为了全球农化市场发展前行的风向标。在今年的CAC农化展上,《中国农资》记者赶赴展会现场,亲身体会了国内外行业“大咖”们的超前理念,并就参展嘉宾重点关注的如何加快农药制剂产品创新、绿色、国际化发展,我国《农药管理条例(修订草案)》有哪些方面的重大调整,全球非农领域农药、生物防治产品、种子处理技术等行业热点话题进行梳理和总结,为读者更快地了解行业新动态提供便利。
新条例将推进农药产业健康发展
2月8日,业内人士重点关注的《农药管理条例(修订草案)》获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据了解,备受瞩目的新《条例》将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从农药登记管理制度、生产管理制度、假冒伪劣农药定义、农药废弃物回收等8个方面进行重大修订。在展会同期举办的第十一届中国农药工业发展国际论坛上,农业部农药检定所所长周普国就即将颁布实施的新《条例》进行了解读。
周普国表示,新《条例》预期在以下6个方面实现重要突破。一是破解了“多龙治水”的体制困局,将管理职能调整到农业部门一家管理;二是激活了登记管理的杠杆,既鼓励农药的研发创新,又鼓励盘活闲置登记资源;三是纯化了生产管理的“源头活水”,理清了生产许可要求;四是为“照方抓药”设立了门槛,实施了经营许可;五是给农药产品附上了“身份证”,要求构建全程可追溯体系;六是对违法违规行为更加严格,加大了惩处力度,建立了禁业制度。
与此同时,新《条例》还体现了六大新精神。一是“创新”,为农药管理构建了新体制、新制度,更大力度鼓励支持技术研发;二是“绿色”,更加注重绿色发展,在法规层面明确了使用环节的控制措施;三是“服务”,在把控风险的基础上,尽量方便企业,简化程序要求,落实“放管服”的要求;四是“数字”,推进农药全过程、全要素、全系统的监管,做到全程跟踪、分段把关、及时发现、盯住改进;五是“安全”,从全程监管入手,环环相扣,切实加强农产品安全保障;六是“从严”,突出各类主体责任,加大违法处罚力度。今后,农药管理工作将贯彻新《条例》精神,更加注重科学性、一致性、公开性和前瞻性,切实提高管理与服务水平。
周普国还强调,未来农业部门将与农药产业一道,围绕新《条例》实施,正确处理好4种关系,共同推动农药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即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农药要主动服务“三农”工作和经济发展两个大局;处理好短期与长期的关系,树立正确发展理念,提升质量、优化结构,培育长远发展动力;处理好发展与改革的关系,以改革促发展,主动应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发展质量;处理好国内与国际的关系,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借力“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加快“走出去”步伐。
制剂技术聚焦绿色、生态、安全
近年来,随着环境恶化、生态安全、食品安全等问题凸显,农药的安全性又一次成为国民关注的热点。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以及我国政府都分别对农药剂型标准规范作了进一步的修订和整合。自2016年我国首次颁布《农药助剂禁限用名单》(征求意见稿)以来,农药制剂技术受到始料未及的挑战,而这也在推动着我国农药制剂技术在重点发展环境友好型制备技术的基础上逐步向绿色、生态的制剂技术方向延伸。
“中国的农药制剂技术需要与世界同步发展,而世界农药制剂技术的发展方向与我国农药供给侧改革的方向一致。在此背景下,中国农药制剂必需顺应时代要求,加速剂型的结构调整和科技创新,大幅度提升安全和功效水平。”在第九届世界农药科技与应用发展学术交流会上,上海农药研究所专家冷阳指出,我国第三代农药制剂技术的发展将以绿色、生态、安全为发展目标,将过去以分散、润湿、稳定为主线的研究思路,转变为以药物的传递为主线的新型药物传导技术,重点在于由偏重新剂型的研发转为对制剂组分的选优。通过与高新技术相结合,引入新材料、新成果,开展多专业合作(如膜技术、纳米材料技术等),同时将风险评价列入安全评价体系。
在第三代农药制剂技术开发中,绿色乳油新配方体系构架的基础研究和设置是最关键的核心技术。冷阳认为,新体系的取材以植物源材料和新型绿色溶剂为主,目前已有两条研究思路取得突破。一是共溶剂系统研发思路,通过对溶剂组合的筛选开展研究。目前已有一批高安全性能的乳油产品问世,共溶剂组合的目标已呈现多样化,如改善解性能、低VOC、低刺激、防结晶、提高制剂稳定性等;二是共溶剂-助剂系统研发思路。在共溶剂系统的基础上又筛选了某些表面活性剂作为组分之一,此时,表面活性剂充当了溶剂、乳化剂和喷施助剂三个角色,能显著提高乳油的安全性和药效。
“控制释放技术是我国农药制剂技术与国际水平差距最大的领域之一,研发和掌握释放的快慢节奏是重点研究课题。纳米材料制剂技术、活体微生物农药制剂技术、清洁生产和制剂等也将是业内重点发展的制剂技术。用现代农药制剂工程技术建设和改造制剂企业,进而全面实施清洁生产管理是中国农药制剂今后的重头戏。”冷阳说。
种子处理技术登上太空家园
在第三届种子处理技术国际研讨会上,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李健强着重介绍了人类利用太空技术将种子带上太空,并在国际空间站内培育出植物的大胆创新,这种科幻与现实交织的演讲引起了参会代表们的极大兴趣。
据李健强介绍,2016年1月,宇航员们在国际空间站内已经成功培植出百日菊——一种可以用来制作沙拉的可食用植物。这是人类第一次在外太空成功种植出显花植物,也为未来成功种植出其他显花植物开辟了道路。2016年6月17日,李健强作为专家组成员参与了“绿航星际-4人180天受控生态生保系统集成试验”植物培养项目,在密闭舱中栽培了5类25种植物,为了避免植物在密闭舱内发病,进舱前植物种苗材料的保健处理极为重要。因为植物材料不能进行灭活处理,而在密闭空间内,地上部喷雾的施药方式易对宇航员的健康产生危害而不易实行。如何才能保证进舱前植物材料的健康呢?
经过专家组成员潜心研究,在前期试验基础上遴选多个种衣剂产品实施种子包衣和种苗蘸根保健处理。在解析了种子(苗)带菌情况基础上,针对每一种种苗材料制定了不同的药剂处理方案,并对处理后的种子(苗)进行安全性评价且再次测定其携带微生物的情况,确定最终种苗保健方案,并根据种子处理方案对种子样品进行相应的包衣处理。
李健强还介绍了为实现在我国“天空二号”空间站中种植生菜,需要解决种子在失重状态下的操作困难和霉菌污染难题。他带领的团队在试验中发现,在保证种子发芽率、出苗率及60天水琼脂培养基生长无污染的条件下,将生菜种子经过处理后获得了尺寸5mm左右的丸粒化种子,让太空种植生菜成为可能。
“农业是‘母亲产业’,社会生产的发展首先开始于农业。人类飞向太空探索宇宙,建造未来的太空家园,也要从农业开始。让希望的种子在太空生根发芽,还需要我们不断努力,让地球的种子在太空落地生根。”李健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