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10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让高科技新型肥料造福“三农”
——访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硅谷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宋福如
□ 《中国农资》记者 徐 骞

    “土壤酸化、盐渍化、板结、重金属污染、基础地力下降、耕地退化,怎么办?因面源污染、水土流失、盐渍化、土壤肥力衰减等造成的土壤退化总面积将近4.6亿公顷,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40%,怎么办?”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硅谷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宋福如在采访中开门见山,将他几年来最关心的耕地质量问题摆在桌面。

    “保护国家粮食安全,仅仅保住 18亿亩耕地的数量是不够的。我们必须重视提高耕地质量,让有效耕地面积稳定提高。”这几年,宋福如走遍大江南北,深入田间地头,搞试验,做示范,以河北硅谷的新型肥料为基础,配合完整的施肥技术,在改良土壤方面取得重大成果。农民的事就是自己的事。今年,宋福如将《关于解决我国土壤板结和盐碱化问题 全面提升耕地质量的建议》作为议案提交大会,并向记者详细介绍了他在土壤修复中得出的“硅谷经验”。

    推行绿色生产方式

    目前,我国的化肥利用率只有30%-35%,大量的肥料养分流失或固化。据了解,国内每年化肥流失造成的损失高达1000亿元,而残留于农田的化肥致使土壤板结变硬、有机物弱化、微量元素失衡,严重污染土壤,还导致作物病虫害等问题日趋严重。宋福如介绍说:“在德国,目前粮食产量与十年前相等,但是化肥使用仅仅是十年前的十分之一。主要就是使用了高利用率的水溶肥、液体肥。所以,全面提升耕地质量,其中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提高肥料利用率,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淘汰落后产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必须加强法治建设,有序淘汰落后产能,严格行业准入管理,建立健全化肥农药行业生产监督及产品追溯系统十分必要。同时把提高化肥利用率上升到法治的层面,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步伐,鼓励高效优质肥料的生产,深入推进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

    根据2014年12月农业部发布的《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情况公报》数据显示,一至三等的耕地面积仅4.98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7.3%;四至六等的耕地面积8.18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4.8%;七至十等的耕地面积为5.10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7.9%。目前,我国现有耕地中,中低产田占到耕地总面积的70%,耕地退化面积占到耕地总面积的40%。对此,宋福如认为,大力实施地力培肥、土壤改良、养分平衡、质量修复等措施,着力提升耕地质量是不断夯实粮食和农业生产的长远基础。“所以,国家必须依法管理耕地质量,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和管理。同时抓紧制定《耕地质量保护条例》,加快建立健全耕地质量保护长效机制,建成国家、省、市、县四级耕地质量监测预警体系,定期发布耕地质量动态变化信息。”

    创新功能肥料产品

    据了解,我国盐碱地的改良,常规的挖沟渗碱、大水压碱、化学中和治碱都不能根治盐碱地,且成本较高。所以,必须要有突破传统的技术和方法,特别是高科技的产品才能从根本上实现盐碱地的改良。经过近几年的调研发现,硅谷有机硅水溶缓释肥料在解决土壤板结,治理盐碱土壤,恢复作物原生态味道,促进作物营养稳定均衡,有效提高肥料利用率上有十分明显的效果。宋福如认为,多功能水溶缓释肥料通过有机硅3大材料(稳定剂、增效剂、活性剂),解决了中国农业肥料利用率低、土壤板结、土壤盐碱化、农产品质量下降、病虫害严重这5大难题。

    在治理盐碱地的过程中,宋福如发现,硅谷有机硅治理盐碱土壤活性剂,能有效地调整pH值,使pH值达到中性。只要用了硅谷有机硅活性剂,pH达到9的盐碱地都能迅速恢复到pH6.5-7,立竿见影。而这种修复能力不仅对碱性土壤有效,在酸性土壤治理上同样不凡。宋福如说:“目前在海南,大量的供应进行pH值4.5的酸性土壤治理,原因在于有机硅活性剂是中性物质,有活化的作用。就像一杯水加盐会变咸,加糖会变甜,这就是一种活化作用产生的中和效果。有机硅活性剂既能调酸又能调碱,不仅如此,传统的酸碱中和会对土壤产生二次伤害,而有机硅活性剂不会。”据宋福如介绍,硅谷有机硅治理盐碱土壤活性剂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盐碱土壤改良中作用突出,效果明显。在五原县寸草不生的白花花盐碱地里,经过有机硅治理盐碱土壤活性剂的治理,油葵出苗率竟达到80%。

    而对于板结土壤这个农业难题,有机硅水溶缓释肥也给出了满意答卷。板结土壤使用该肥料后,立即解决了土壤的严重板结,持续使用该产品土壤不再板结,且化肥用量可逐年减少并保持丰产。

    宋福如表示:“有机硅水溶缓释肥有效疏松土壤,使根部有强大的抵抗盐脱水功能的作用,使根部充分吸收空气中氧气。施用有机硅活性剂的土层都能变成疏松的土壤,土壤都形成大的团粒结构,使土壤的空隙度增加,这样水容易下去碱也容易下去,耕作层的碱性就低了,更重要的能让根部产生强大的亲水性,使根很壮很粗,含水很多,这样就解决了周围有盐但是由于根部储存的水多,抵抗力增强不会形成脱水。就像恶劣的天气下,虽然天冷,人穿了一层厚棉衣就不冷了。同时,因为土壤的空隙度大,根部吸收空气中大量的氧气,作物的根系也生长得更好。”

    调研结果上的数字是创新型肥料修复土壤的最好注解。2011年中棉所使用有机硅水溶缓释肥亩产棉花籽棉达到1000斤,创河北省历史最高记录;2013年山西忻州100亩玉米亩产高达2110斤;2014年山东金乡使用有机硅水溶缓释肥,大蒜亩产达到3500斤;陕西渭南合阳县种植户吴振国,有9亩红富士苹果园,用了有机硅水溶缓释肥,不仅每亩比原来增产1200—1500斤,而且苹果光泽度好、甜度大、果品保鲜期长,亩增收5000元。2016年在邯郸永年广府的水稻示范基地,袁隆平培育的“超优千号”杂交水稻品种与硅谷有机硅水溶缓释肥种肥配套结合,表现突出,收获测产后,亩产达到1082.1公斤,创造了高纬度水稻世界高产新纪录……

    宋福如认为,用新型肥料、高新技术产品解决土壤面源污染,尤其是应用于板结土壤和盐碱地改良,是关系亿万群众身心健康的科学举措,是从根本上解决该问题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化肥企业面临着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尤其是高效复合肥料的研制与应用落后,已经不能适应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所以,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引领肥料高新产品的创新发展,才能为全面提升耕地质量提供有效的解决策略。

    探索技术推广机制

    “随着农民精准施肥、科学施肥意识的不断增强,新型肥料、多功能肥料等高科技肥料日益受到种植者的青睐,面对需求的不断增长,加强新型肥料,高新技术产品的推广已刻不容缓。”掌握着耕地修复关键产品的宋福如,渴求着有利于推广的农业新政。

    宋福如说:“我们希望能不断创新推广应用方式。创新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方式,推行政府购买服务,引入项目管理机制,支持各类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共同开展技术推广合作。”

    “我们希望政府支持建立技术推广联盟,并给予相应资金支持。”宋福如建议政府有关部门鼓励相关企业、科研院所建立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农业技术推广联盟,特别是在高新技术产品的推广上形成合力,同时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整合,共同推动耕地质量提升和科学施肥的协调发展。此外,应设立专项资金,围绕耕地质量建设对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发推广、盐碱改良项目补偿进行政策资金支持,提高相关参与主体在提升耕地质量中的积极性。

    探索推广应用的新机制是宋福如建议的核心内容。他说:“我们希望国家有关部门深入调查研究,从鼓励创新到助力推广上,为新技术、新产品的广泛应用搭建更加广阔的平台,让农业科技创新的产品能有更大的用武之地,支持高利用率的水溶肥、液体肥,尤其支持有特色的科技创新的肥料的健康发展,让高科技新型肥料造福三农。”

    记者手记

    不忘初心的农资匠人

    和有机硅材料打了30多年交道,利用有机硅材料,研发20多种国内空白产品,如今把有机硅应用于农业,又造就了一个又一个创新神奇……宋福如,河北硅谷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踏实、务实、笃实是他留给圈内人的共同印象。但在与记者交谈时,灼急、忧急、焦急的心情却溢于言表。是什么让这样一位从农民中走来的人民代表坐不住、吃不下、睡不好?农业发展问题,耕地质量问题,优质农资推广难的问题始终萦绕心头。

    宋福如说:“修复土壤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在改革的攻坚期,我们农资企业应该勇于向前,贡献力量。但在农业升级这个大题目下,一‘企’之力显然是不够的,我们的能力有限,影响有限。在经过试验实践掌握恢复耕地质量的有效的产品、有效方法后,铺不开,推不广,怎么能不着急?”

    在建议中提到硅谷的产品,怕不怕别人说怀有私心?宋福如说:“作为硅谷化工的董事长,我最了解的是自己的产品、自己的数据、自己的经验。有机硅产品在土壤修复上行之有效,这句话没有问题。我认为多功能水溶缓释肥料应当是一个大课题,我们也希望行业中能多涌现出类似的优质产品,也希望国家能把发展类似产品提升到战略高度。”

    多年前,宋福如在向国家领导汇报时讲过一段话,采访中他稍作修改,与记者分享:“江河滔滔,千古奔腾,苍茫岁月给我们留下了不尽的情思,历史是人创造的,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一批创造历史的人,我们都应该在不同的岗位,不同的领域,成为创造历史的人,成为优秀的中国人。”

    乡音未改,矢志不渝。宋福如带着自己的农业梦走在创造历史的光明大道上。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