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正处于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时期,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需要农业生产方式更节水更高效,需要耕地质量的保护和提高。既要保障粮食安全,又需要实现化肥减量,加速完成化肥行业转型升级已经成为农资人必须肩负的时代使命。2017年全国两会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农资行业的旗手、全国人大代表、金正大集团董事长万连步就农业节水、化肥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土壤改良修复工程等方面的问题接受《中国农资》记者专访。
节水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农业在我国是用水大户,农业用水量约占全国总用水量的63%。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用水正逐步被工业和城镇生活用水挤占,环境生态需水与农业分享用水的问题愈来愈突出。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把农业节水作为方向性、战略性大事来抓”。万连步认为,加快发展节水高效农业,不仅是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的有力保障,而且也是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水资源安全的重大基础战略,将有力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万连步认为,当前我国农业节水存在的技术和设备配套不够紧密,技术服务不够到位,地区发展不平衡,支持力度有待加强等问题。他提出:“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应完善节水农业政策体系,形成产业发展合力,落实责任,实现节水、减肥增效协同发展,鼓励企业联合服务,发挥农业节水设施能效,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设立节水农业专项。”
万连步说:“国家顶层设计需要统筹考虑水利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耕地质量提升、化肥‘零增长’行动、地下水超采治理等多方面因素,统一规划、协同推进,形成节水农业发展的政策合力。如在东北节水增粮、西北节水增效、华北节水压采、南方节水减排等节水行动中,统筹发展农业节水技术和配套的肥料等农资产品。 此外,目前节水农业发展仍面临着归属不明,责任不清的情况,建议建立明确的管理办法,既要抓节水设施、设备的建设和投入,也要抓后期的使用、管护。针对目前节水灌溉设备和肥料产品等不配套的问题,建议加快建立健全农业节水技术产品标准体系,配套专门资金、项目,引导鼓励节水设备企业和肥料企业合作,加快开发系列配套、性能可靠的节水灌溉技术和配套产品。利用政府节水工程建设,加强水肥结合,改单一的节水灌溉为水肥一体化,推进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促进节水设施和肥料产品的协同发展。”
发展节水农业,相关节水设施设备的高效利用,配套节水农艺技术的操作,是决定是否节水高效的关键环节。但目前,节水设备企业缺乏参与后期管网使用、维护的动力,节水设施设备的使用效率偏低。万连步希望国家能鼓励节水设备与肥料企业联合完善区域技术模式和灌溉施肥制度,出台鼓励政策和补偿机制,引导农化服务能力强的相关肥料企业参与节水农业工程的使用和维护,发挥节水灌溉工程的最大能效。同时,建立健全水溶性肥料、节水灌溉设备及水肥一体化技术的补贴机制,提高农民对技术应用的积极性。
节水农业技术落实到田是改革的根本目的。万连步建议,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设立节水农业专项,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测墒灌溉、集雨补灌、抗旱抗逆等农艺节水技术,加强技术集成、试验示范、培训指导,推动相关技术快速落地
土壤改良需要农资行业全面参与
耕地质量事关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现在国内一些地区耕地酸化严重,pH值达到4.5甚至更低,不仅影响农产品品质,也容易造成重金属活化,进一步威胁食品安全。”对于耕地问题,万连步始终关注和忧心。但他也告诉记者:“耕地质量出现问题,化肥不是唯一因素。土壤修复不是不施化肥或是少施化肥就能根本解决的。使用含重金属的禽畜肥料,用污染水源灌溉,危害可能更大。但作为与农民共生共荣的农资行业,参与解决土壤问题义不容辞。”
在万连步看来,我国耕地质量问题突出表现于耕地土壤退化严重,土壤肥力差,农业生产者认知不足,耕地质量持续恶化,耕地污染问题凸显,威胁农产品质量和生态环境安全,企业扎堆进入土壤调理剂行业,产品技术良莠不齐。
万连步建议,国家应统筹考虑配套建设,建立土壤修复系统工程。“土壤与水、大气甚至整个生态系统都有着紧密的关系。希望在开展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等重大土壤保护、修复项目中,整体规划设计,明确对灌溉水源、周边企业布局排放的要求,对配套工程建设、农产品质量纳入考核目标,推进耕地、大气、水、农产品质量“四位一体”的保护与提升,建立一系列保护耕地质量的法律法规,从改良土壤、培肥地力、保水保肥、控污修复等不同层面,全面提高我国耕地综合生产能力。”
“从环境保护和循环经济角度来看,大部分土壤调理剂产品的原料为废弃物,对土壤调理剂产业的扶持,不仅有利于废弃物消除,也有利于环境保护。”万连步建议,政府主管部门设立重大专项研发基金和成果转化基金,优先支持一批重大研究课题,鼓励重大创新成果产业化,通过优先试点,以点带面,带动土壤修复行业的发展。同时,建立政策性基金,在具备条件的重点企业建立试点,为农民买单、定点试生产试用。
土壤修复工程需要优势企业的积极参与。万连步说:“土壤修复产业的发展需要国家进一步完善标准技术体系,研究制定土壤污染修复相关产品标准、检验方法标准、安全评价和应用技术规范等,建立明确的土壤修复产品市场准入制度,为耕地生态环境保护与土壤调理剂企业的规范发展提供依据。”此外,万连步还希望国家能通过税收、运价优惠等方式,促进土壤修复产业发展。如将土壤调理剂列入资源综合利用产品目录,享受资源综合利用产品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在铁路货物运输品中增加“土壤调理剂”,并将其列为享受铁路运价优惠的产品。
“土壤修复、改良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健全耕地质量保护投入机制与共同责任机制,落实土壤质量保护责任主体。” 万连步强调说。
形成合力推动行业供给侧改革
站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起点,农资企业能做什么?“减少化肥使用量,同时保证粮食安全。这不是唱高调,是农业的真实需要。不让老百姓增加投入,不减百姓的经济收入,同时实现化肥用量零增长。这个任务在农资行业身上,也成为推动我们化肥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生动力。” 万连步分析说。
同时,他强调:“在新的形势下,推进化肥行业供给侧改革,淘汰落后产能,关键是要避免企业单打独斗,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带来新的过剩,必须集聚各方优势资源,以技术、资本、渠道、服务和品牌等为纽带,搭建产业协作的大平台,推动全行业形成联合创新、联合研发、联合生产、联合推广的合力,实现行业转型升级和脱胎换骨。”
此外,他建议,鼓励企业走出国门,积极参与国际产能合作。相关部门可以对在海外设立或合办研发机构、在海外投资或并购的企业,给予相应的财政资助、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开辟“绿色通道”实行“一站式”服务,简化我国化肥企业对外投资的审批流程,实行境外投资贴息贷款、优惠利率等信贷支持,以及给予政府补贴等融资政策;鼓励国内具有互补优势的企业“抱团出海”,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完善我国化肥产品出口的相关政策,拉动我国化肥出口,化解产能过剩矛盾。
记者手记
化肥行业需要改革先驱
听到“化肥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表述,记者的第一反应是:遇见对的人。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媒体蜂拥而上,寻找新闻“爆点”。但对于涉农行业的从业者来说,改革其实早已启动,理念深入人心,工作循序渐进,舆论的躁动并不改变日常生活。同样是供给侧改革这样的提法,大农业与化肥行业的感受全然不同。
与农业改革相比,化肥行业改革这个话题相对较小,也相对容易实现。从“一控两减”的见效速度来看,同样是改革,从商讨到调研到制定出台政策到试点到推广,一个小行业的改革效率要比一个大产业更高。为化肥行业“代言”多年,万连步的建议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化肥行业的真实需求和主流思想。把“化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建议提交大会,或许就是新一轮改革的序曲。舟上潮头,化肥企业如何踏浪而行?
对话中,万连步把改革思路娓娓道来。“在行业内组建科技创新联盟是改革的重要一环。”万连步说:“化肥行业是一个集中度较高的行业,骨干企业抱团推进,是实现改革的基础。化肥行业的龙头企业在初创时期曾投入巨大财力建设装置,如果现在用最初投资的1%-5%就能实现技术和产品上的创新,何乐而不为?”
先进技术是万连步力推行业改革的底气。他说:“通过近几年一系列海外收购,金正大除了拓展相关市场业务,最为关键的是掌握了一系列的核心肥料生产技术。并在消化吸收后予以改进,使之拥有符合国内农业生产要求的全新特征。未来,金正大产品线中,新型肥料、特种肥料占比要不断提高,我们的目标是在三年内让传统复合肥占企业收入来源比例降到10%以内。”
向政府寻求政策支持,以企业作为改革样板,将受益者定位在农业、农民。万连步和他的金正大从行动上证明了:化肥行业需要改革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