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耕地质量事关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固土”方能安邦。但我国农业生产一直维持的高投入、高产出模式造成耕地质量下降,不断引发食品安全隐患。
土壤安全、耕地质量已经引起政府高度关注。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推动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快改善生态环境”、“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而在随后的采访中记着了解到,推动农业向绿色生态可持续方向前进,加快国内土壤改良修复工作全面展开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普遍共识。
创新农资成为土壤卫士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硅谷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宋福如建议,国家应加强法治建设,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全面提升耕地质量。依法加快行业转方式、调结构,淘汰落后产能,把提高化肥利用率上升到法治的层面,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步伐,鼓励高效优质肥料的生产,深入推进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全面提升耕地质量,依法管理耕地质量,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和管理,推动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深入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快建立健全耕地质量保护长效机制。
宋福如认为,强化科技创新,加强土壤盐碱改良,是全面提升耕地质量的必要手段。用新型肥料、高新技术产品解决土壤面源污染,尤其是应用于板结土壤和盐碱地改良,是关系亿万群众身心健康的科学举措,是从根本上解决该问题的重要途径。随着农民精准施肥、科学施肥意识的不断增强,新型肥料、多功能肥料等高科技肥料日益受到种植者的青睐,面对需求的不断增长,加强新型肥料,高新技术产品的推广已刻不容缓。国家有关部门应设立专项资金,围绕耕地质量建设对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发推广、盐碱改良项目补偿进行政策资金支持,提高相关参与主体在提升耕地质量中的积极性。像有机硅调理剂治理盐碱地有特殊的效果,让盐碱地的低产田变成高产田,建议应多支持推广类似的创新产品,以治理更多的盐碱地。
生产无污染的绿色养料是肥料行业的共同追求。全国人大代表、开磷集团董事长何刚认为,贵州开磷集团自主创新形成的本色磷酸二铵产品,完全以开磷矿区高品位优质磷矿石为生产原料,不添加任何着色剂,产品颗粒强度高、易溶解、无杂质、不结块,符合现代农业需求。无有害重金属、土壤无残留,是绿色肥料的基础。希望国家制定更严格的肥料标准,增强执法力度,为优秀企业和优质产品解放市场空间。
近年来,我国政府相关部门针对提升土壤质量开展了大量具体的工作,如农业部从2005年开始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工程,已推广测土配方面积10亿亩以上,累计投入资金92亿元;2006年开始启动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项目,累计投入资金40多亿元;2016年,财政部下达了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68.7亿元,专门用于土壤污染防治相关工作以及2015年已经启动的重金属污染重点防控区综合防治工作;2016年5月,国务院正式发布《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业内将其称之为“土十条”,正式吹响了土壤修复治理的号角。2017年2月,农业部印发《开展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方案》,提出通过有机肥替代化肥的生产运营模式改善土壤贫瘠化、酸化、次生盐渍化等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金正大集团董事长万连步认为,尽管政府已经颁布实施了《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土十条”等一系列防治措施,但从实施效果来看,我国农业面源污染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如当前大部分地区肥料还存在施用过量(特别是蔬菜和果树等过量超标)、施用方式不合理等问题,耕地质量持续恶化。推进土壤改良修复工程,全面提升耕地质量应统筹考虑配套建设,建立土壤修复系统工程,强化科技在土壤污染防治中的支撑作用,完善市场准入制度,鼓励优势企业积极参与土壤修复工程,通过税收、运价优惠等方式,促进土壤修复产业发展,落实责任主体,建立土壤改良效果责任追溯制度,保证投入和产出达到科学、实效要求。
综合治理截断污染源头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圣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书平认为,大面积推广定制肥、液体肥,对用户进行精准补贴是解决农业环境问题的可行办法。定制肥的显性优点是根据土壤不同养分、不同作物类别、不同生长阶段有针对性地定向输送营养,缺啥补啥,让庄稼吃饱喝足不浪费。非固体配方肥的作物吸收率仅为30%左右,而液体配方肥吸收率高到90%以上,液体配肥省钱又环保,养分均衡的液体肥不但可提高作物抗病力,还可提升作物品质和口感。
他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应大面积推广水溶肥及定制肥,特别是液体配方肥,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农田基本设施建设,满足“水肥一体化”的硬件要求;对已经开展液体肥研究和推广的企业给予直接补贴、奖励,或以项目的形式予以扶持,鼓励这类企业开展大田作物液体肥和水肥一体化的研究、推广;并对使用液体肥的农户进行直接补贴,农户花较少钱就能使用液体肥,提高农民的积极性。鼓励具有研发能力的农资企业,从农业全产业链出发,根据市场需求,实现农产品、农资定制化。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永清环保集团董事长刘正军长期关注土壤污染治理议题。他指出,我国开展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研发比欧美发达国家晚20年,在修复技术、装备及规模化应用上还存在较大差距,制约了技术的规模化应用和产业化发展。为此,刘正军建议国家在政策层面加大引导与支持土壤修复产学研一体化平台的建设,在政策扶持、税收优惠等方面帮助国内有潜力的修复企业扩大规模、强化实力,进一步支持土壤修复产业并购投资,培育土壤修复行业龙头企业,推动国内土壤修复技术的市场化和产业化进程。
我国已经制定了大气污染防治法和水污染防治法,但至今还没有专门的土壤污染防治立法。土壤修复立法的滞后与空白,对我国土壤污染修复来说,是目前最大的短板所在。刘正军表示,目前土壤防治立法时机已经成熟,建议加快出台进度。
而在此前召开的安徽代表团全体会议上,安徽代表团决定将《关于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建议》以代表团名义提交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建议指出,为解决土壤污染对社会经济发展威胁,认真落实国务院《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建议加强土壤污染的调查和监测,将集中式耕地土壤环境和饮用水源地土壤环境以及工业集中区土壤环境监测优先纳入常规监测任务,组织开展对土壤环境质量系统调查。加快土壤污染防治立法,确立土壤污染防治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健全土壤污染防治管理体制,尽快形成顶层设计。加强对污染物全过程管理,除了要管住企业排放浓度和总量,还要管好污染物的去向,对污染企业施以更严格的要求和措施。建立土壤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机制,划定土壤基本生态控制线,明确土壤生态保护范围界线,确定土壤环境优先保护区域。加强土壤修复技术攻关,抓紧开展耕地土壤污染修复试点示范,加强配套技术攻关和修复技术模式集成,寻求多种修复技术的综合运用。加大研发投入,尽快筛选宜栽种的低积累型粮食品种、易推广的土壤酸碱调节剂和重金属钝化剂等,总结土壤修复治理成功范例和适用模式,加快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