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又到全国两会进行时,又到了代表、委员建言献策时。今年的两会再次聚焦“十三五”,关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绿色农业”“土壤改良修复”“精准扶贫”“培育发展新兴农业”等热点问题都将在两会期间进行讨论,《中国农资》记者徐骞全程驻会深入采访,为读者呈现两会上的热点、焦点、创新点,第一时间把握两会信息。
目前我国农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供求关系发生新变化,同时随着城镇化加快,人们的消费结构和水平也明显提高,优质、绿色农产品不足,我国农业发展还面临着严峻的国际竞争。面对这样一个全局性、方向性的问题,农业部门将如何引导?涉农企业如何参与?农业经营主体如何升级?两会前方传来答案。
代表声音一:调优补短 全面提升农业效益
改善农产品供求关系,重点在于调优种植结构,满足日益提升的农产品消费需求。从什么产量高种什么,到什么效益好种什么,这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出的第一个信号。全国人大代表、中粮集团中粮生化平台公司总经理佟毅表示:“农民正从种‘大路货’玉米开始转向生产对接精深加工和饲料等专用型、优质优价的玉米。从去年开始,中粮生化积极实践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东北大力推动绿色玉米、有机玉米种植和高油高蛋白玉米、糯玉米等品种的订单种植,企业和农民实现双赢。”
“推进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农业企业要起带头作用,成为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排头兵。”作为带动集体兴村富民的优秀代表,付华廷认为,农业企业要带头响应农业供给侧改革,推动地方农业实现规模化经营,提供人才、资金、物流、农资、技术方面的配套服务,全面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
付华廷说:“传统的粮食种植很多时候把粮食收储单位当作唯一客户,没有参与市场的意识和经验。在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的今天,农业不改没出路,农民不改没有收入。在东北,一亩玉米的年收入大概在200元,而一亩蔬菜大棚的年收入平均达到5万元。在广州,我们生产的有机大米最高卖到60元/斤,而普通大米售价只有3.5元/斤,收入的巨大差距告诉我们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必须有所转变。”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何落地?付华廷说出了自己的经验:“调整种植结构,最终是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农民要种好品种,买好价钱,从传统的追求数量转变为追求质量。农产品销售要卖生态、卖环境、卖安全、卖健康。另一方面,粮食价格低,肉类价格高,从单纯的粮食生产到农业、畜牧业结合,花费精力不多,效益提高巨大。”
代表声音二:精准扶持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新型农业主体、新型职业农民将成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动能。全国人大代表向晓梅代表提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重点发展农业新业态,打造增效增收、生态高效新农业,在不断发展高品质绿色有机农业的同时,着力通过各种渠道的农旅结合、农商结合,发展农业新业态,积极培育发展新兴农业和跨界农业,把传统农业改造升级成为高效生态、功能多样、持续增收的优势新产业,把传统村落建设成为生态优美、居住舒适、服务齐全的农村新社区,把传统农民培育成为适应分工分业、创新创业要求的现代职业农民和产业工人。
向晓梅表示:“农民是主体,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决策者、建设者、管理者、受益者。要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依靠农民,发动农民,切实做好农民的动员、组织、引导和示范工作。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需要实施农民专业化、知识化工程。把培育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作为基础工程来抓。实施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工程。以市、区教育培训为主,实行规范培训、定向培养,建设一支留得住、用得上的农村乡土人才队伍。实施农民致富技能提升工程。推进农业科技入户,发挥互联网的作用,实施网上培训,实现每个农民都能掌握1-2项农业实用技术。实施农民综合素质提升工程。着力塑造广大农民‘自强、勤劳、合作、向上’的创业精神和勇于创新、共同致富的时代精神,着重提高农民的经营、文化、健康、道德素质。
全国人大代表陈乃科认为,加快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提质发展,是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他建议以特色、优势产业为基础,对资本、人才、技术、品牌等要素进行有效整合,引导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内部运行机制,实现资源有机融合,创建“龙头企业+合作社+农场(大户)+社会化服务+政府扶持”的发展新模式。具体措施上,他提出要通过政策吸引有志于农业的大学生,从事农业经营活动,发展农业职业教育,通过农村“两创”实用人才培训、学历教育、农业专业技能和“绿色证书”培训计划等工程,培养一批“有理想、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现代职业农民。同时,制订切实可行的农业经营主体分级培训计划,加强理论政策辅导、专业技术指导、实地交流引导,切实提升农业经营主体的素质和生产经营能力。
代表声音三:产品替代 推动化肥供给侧改革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呼吁安全食品、绿色食品,化肥施用量过大、不合理施肥导致农业生态环境受损、农产品质量下降等问题被推到风口浪尖。“从源头确保食品的安全和品质”“保卫舌尖上的安全”对农业生态环境提出更高要求,也催促着化肥行业加快改革步伐。
全国人大代表万连步认为,面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和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的推进,化肥产业转型升级的压力不断增大。全行业亟待树立大联合、大发展的理念,通过集聚行业优势资源和开展上下游联合协作,支持优质产能,淘汰落后产能,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提高化肥产业供给侧质量和效率,推动实现化肥行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国家应鼓励企业绿色发展、智能制造,实现行业转型升级,出台具体措施鼓励肥料企业上下游合作,化解过剩产能。”针对当前资源环境政策收紧,企业生产成本压力过大的问题,万连步建议相关部门通过设立专项资金、给予补贴等方式,推广节能减排先进技术,建议相关部门设立专项资金,推进中低品位磷矿、难溶性钾盐等开发难度较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技术研发与应用,对磷石膏等综合利用产品实行免征增值税或即征即退的税收优惠政策,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对外依存度,降低废弃资源污染风险,同时建议持续推进行业两化深度融合,提升化肥企业在资源配置、工艺优化、过程控制、产业链管理等方面的智能化水平。
以优质产能替代、化解过剩产能是农业需求、是行业方向,也是企业心愿。万连步说:“我们建议相关部门完善鼓励产业协同发展的政策措施,支持复合肥、新型肥料等下游企业与上游单质肥企业进行上下游融合,对于复合肥企业、新型肥料等下游企业通过技术、品牌和渠道输出,推动上游企业化解过剩产能、优化产品结构的,给予专项资金、税费优惠等相关政策支持,提升化肥行业的总体经济效益。建议尽快建立以能耗、污染物排放、安全生产等指标为标尺的落后产能综合评价、退出机制,细化相关处置方案,加快落后产能退出。同时,建议加大对农民农科知识培训力度,加大对农民进行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化肥减量施用等技术培训和示范力度,引导农民采用新型高效化肥和绿色农业生产技术。”
近年来,我国农业在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水土资源日益紧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和农产品安全的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也在倒逼着中国农业转型升级。全国人大代表王书平表示,要推动农业现代化,加快培育农业新动能,强化水、土壤污染防治,抓好农业面源污染。他建议大面积推广水溶肥和定制肥,特别是液体配方肥,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农田基本设施建设,满足“水肥一体化”的硬件要求。对已经开展液体肥研究和推广的企业给予直接补贴、奖励,或以项目的形式予以扶持,鼓励这类企业开展大田作物液体肥和水肥一体化的研究、推广,并对使用液体肥的农户进行直接补贴,农户花较少钱就能使用液体肥,提高农民的积极性。
两会新闻
韩长赋就“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答记者问
3月7日上午,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就“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时强调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适应市场需求,改善农产品的供求关系。二是提高农业的质量和效益,增加农民的收入。三是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提高竞争力。”
同时,韩长赋提出,为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农业部将在未来集中精力做好五件事:“一是去库存。改善供求关系,主要是减玉米。2016年,已经调减了近3000万亩,我们希望今年能够调减到4000万亩,而且由于改革玉米收储制度,玉米价格向市场回归也会引导农民进一步调整结构。二是补短板。补齐优质品种、短缺产品、生态环境的短板,比如振兴奶业,增加大豆生产,发展绿色生态、环境友好型农业。三是增效益。农业的效益问题关系竞争力,也关系农民的利益。现在一方面农业生产的成本“地板”抬升,另一个方面,大宗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在下降,所以效益和增收的空间受到挤压,我们要大力推进节本增效和适度规模经营,拉长农业的产业链,要通过节本增效,降低生产成本,减少流通成本,提高农业效益。四是育主体。就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包括农村的职业农民,也包括返乡下乡的农民工、大学生、科技人员和退伍军人,农业企业和农民合作社,发挥适度规模经营对结构调整的引领作用。五是增动能。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深化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的改革。二是发展农村的新产业、新业态,比如农产品加工、农村电商,比如休闲农业,通过这些方面来激发活力,增加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