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6年9月2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标准背后的故事


    近日,控释肥料国际标准颁布的消息一经发布,让业内为之一振,为低迷的化肥市场平添了信心和希望,也为中国化肥制造增添了自信和正能量,然而,标准背后的故事并不轻松,更令人深省。 “标准制定原则是协商一致,历经3年多时间,经过多次讨论、审议、修改、投票等艰辛过程,在交流、沟通的过程中顾全大局,其中有妥协也有坚持,作为中国主导制定的第一批肥料产品国际标准终于颁布了,实属不易。”作为控释肥国际标准制定召集人、上海化工研究院检测中心主任、全国肥料和土壤调理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刘刚感叹道。

    博弈:历经3年多的较量

    “2012年9月,在美国华盛顿会议上,我们正式向国际化标准组织(ISO)提交申请主导制定控释肥国际标准,一经提出便引发了较为激烈的争论和质疑。为此,我们将我国的控释肥行业标准以及农业部的试验示范数据翻译成多国语言,做了大量的解释性工作,可谓是工程浩大。”谈到这时,刘刚深沉的话语仿佛将那段艰难经历重新回放。

    对于当时投票、审议立项的环节,刘刚仍历历在目,记忆犹新。“2012年11月发起投票,2013年2月通过投票,当时16个成员参加投票,12票同意,4票弃权,一些国家含蓄地表示不同意。ISO规定一个国际标准要求有 5个以上的国家(包括5个国家)愿意参与才能立项,经过多次沟通、交流,美国、德国等7个国家都表示愿意参与制定这一标准,终于获得立项。2013年6月我们正式提出工作草案(WD)稿,8月讨论,过程异常激烈。一些发达国家当场提出质疑——中国做了什么?凭什么来制定标准?”

    2013年10月正式提交委员会草案(CD)稿,2014年3月进行投票,这次参会成员从原来只有16个成员增加到21个成员,很多国家都陆续参与进来并具有投票权,但最终投票结果不尽人意。只有10票同意,没有超过一半,1票不同意、2票同意附加意见、8票弃权,争论激烈。“此次会议后曾有一瞬间我也怀疑过控释肥国际标准能不能再进行下去。”刘刚回忆道。

    “每次参与国际会议后,我们定会抓紧一切时机与各国代表沟通、交流,用数据、事实说话。”刘刚表示,在国际标准的制定过程中大大小小会议不知道开过多少场,每次开会争论都很激烈。那段时间每天都往返在说服、讨论的路上,但功夫不负有心人。2014年在米兰会议上进行讨论,年底进行草案国际标准(DIS)稿投票,通过努力,2015年3月通过投票, 23个成员投票,16票同意,2票不同意,5票弃权,荷兰、美国、加拿大等国提出了37条意见,ISO 规定要求2/3以上赞成就意味着通过。”

    “2015年4月在马德里会议上进行讨论,2015年底提交了最终稿,2016年2月份进行投票,这时已有25个成员,经过做大量工作有20票同意,5票弃权。2016年4月正式发布了控释肥料国际标准。 我们欣慰、欣喜,更多的是骄傲、自豪!中国第一次主导制定肥料产品国际标准是中国化肥实力的一次集中体现,更是改变国际对中国化肥制造的形象和印象的一次较量和博弈。”刘刚微笑着说。

    心愿:让世界对中国肥料有一个新认识

    “在标准制定过程中中国做了非常多的妥协让步,包括氮、磷、钾的含量标准、分析方法等,但中国也坚持了原则。”刘刚说,一些发达国家对中国肥料的认识还停留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因而控释肥料国际标准在质疑、反对、争辩、吃惊、认可声中尘埃落定。“记得多年前和金正大同去欧洲参观,试图了解、学习控释肥先进技术,但遭到拒绝。在这样的重重压力下,我们更坚定了信心,希望尽快拿到制定控释肥国际标准的主动权,并毫无保留向世界公开、共享。”刘刚长舒一口气,随着控释肥国际标准的颁布,这一愿望终于实现了,中国化肥自此有了真正的国际话语权。

    中国控释肥料的快速发展是一些发达国家没有想到的,也很吃惊,尤其中国将控释和速效相结合,与其他常规肥料掺混推广应用在大田作物,成本增加不多,但肥效延长了,社会效应显著,农民很受欢迎。所以,今年11月在山东临沂还要召开一次标准会议,希望国际肥料生产企业巨头到中国参观,身临其境地感受一下中国控释肥料产业发展规模和实力。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