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6年6月17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有些地方的小麦在哭泣(上)

坤哥

    端午小长假期间,业外两位友人私下@我,两人发来的微信内容几乎一模一样:“农民已经挣不到钱了!!!种一亩小麦,产量800斤,现在收购价格0.85元,卖了得到680元,二铵尿素245元,秸秆翻地打地110元,种子农药130元,收割机每亩90元,680-245-110-130-90=105元,一切人工费用还不算,就算我们种上50亩才赚5250元,还不如公务员一个月的工资,不要赞,只求转发”,没有转发,有点心酸,我的天哪,朋友所言与事实相符吗?恰巧就有朋友紧接着发来的最新文章——《麦子收上来了,却卖不掉》,端午不再浓情,粽夏没再飘香,念几句一起听听吧,无限伤情要与人人说。

    “今年47岁的高桂法说,他在荣炳南庄(隶属于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作者注)种了近300亩小麦,趁天晴时先收割了10000多公斤。没想到的是,这10000多公斤麦子先后被拉到荣炳、宝堰、行宫等多个粮管所,却都没收购。后来,他听人说有私人粮贩要,就将麦子拉到私人粮站,但一问,价格只有每担36元,而稻糠还卖到每担50多元呢,老高气得想将麦子倒进河里喂鱼。最终,无可奈何的老高还是将麦子以每担36元的价格卖给了宝堰一私人粮站。”“麦子卖不掉的不仅是荣炳、宝堰两地,还有黄墟等地。张小毛在辛丰镇黄墟(隶属于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作者注)承包了100多亩土地,夏收开始后,他先收割了30多亩麦子,现在还有近70亩没有收。黄墟粮站距他家只有3公里,前两年去卖粮食都很顺利,今年却不收了。问为什么,得到的回答是今年雨水多,小麦质量差,达不到国家粮食收购质量标准。最让张小毛担心的是,7月份承包到期,麦子卖不掉,承包款就没法兑现,影响下季的种植”……不读了,满把都是辛酸泪,驱车南京近郊实地看看,因为南京市执行小麦最低收购价的收购收储库点名单已经公告,以当年生产的国标三等小麦为标准品,最低收购价每斤1.18元,相邻等级之间等级差价每斤0.02元,最低收购价小麦质量须达到国家小麦质量标准五等以上(含),这些等内小麦敞开收购。所有执行最低收购价政策的委托收储库点实行“一卡通”系统,意味着农户售粮款由中储粮南京直属库通过网限系统直接向农户支行,拒绝“打白条”现象发生。

    首先来到六合区龙袍街道种田大户老顾家,他承包了500亩农田种小麦,40万斤小麦已经收割、销售完毕,每斤0.80元,他感觉挺好挺满意,8毛钱一斤还满意?!有着十几年交情的老顾告诉我们:“我做了这么多年的农资销售,小麦用药方面比别人精通些,比如扬花初期晓得天要下雨,所以我就提前用了药,扬花一个星期后我又搞了第二次防治,所以我家小麦的赤霉病比别人家的防控得好得多,这就是我价格卖得比别人好些的原因吧。”又是可恶的赤霉病,2012年曾在江苏大流行,为此我写过《舌尖上的江苏小麦》,文中道:“关键时刻,江苏很多地区的小麦出问题了,赤霉病蔓延肆虐着,引来无数百姓竞折腰。人们不禁要问,‘舌尖上的江苏小麦’啥滋味?——我回答,只有苦酸涩,没有甜蜜蜜”,那一年江苏小麦发病最严重地区的农户曾经颗粒无收,欲哭无泪。又是可恶的赤霉病,2013年、2014年、2015年,小麦赤霉病在江苏中等流行,流行频率明显在增加。赤霉病只能防治,不能根治,对于舌尖上的江苏小麦,有些地方在哭泣。

    婉言谢绝了老顾的热情挽留,驱车来到溧水区东屏街道某农资连锁超市。孙店长告诉我们,去年当地小麦迟播,入春后两次遭遇“倒春寒”,前段时期雨又下个不停,很多麦子在田里面就发芽了,收割机一收完就被人以每斤0.55-0.60元统统收走了。这几天天气放晴,收上来的麦子质量好一些,0.70元1斤有成交的了,种麦子的今年亏大了。有户人家100多亩地,全部5毛多卖掉的,老婆本身神经不太健全,一气之下自杀了,真的听见有些地方的小麦在哭泣。走上不归路的农妇家人在哭泣,年初在无锡承包果园的农妇同样令人哭泣。张师傅在无锡厚桥有14个大棚的草莓园,此前由于没有经验,又碰上大雪,20万的投入打了水漂,妻子情急之下喝了农药,最终没能救回……生命如此脆弱,竟无语凝噎,且行且珍惜。

    最后来到江宁区淳化街道,当地也是由于去年秋播迟播比例高、播期拉得长,小麦生育期差异大;再加上入春以来的两次倒春寒,连续下大雨,赤霉病重得很,小麦在田间地头收是收走了,6毛1斤的比较多,真不晓得那些发霉发黑的麦子收去做什么用,多少种麦子的人家哭啊,再次听到江苏有些地方的小麦在哭泣。淳化街道的工作人员还告诉我们,邻近的镇江句容市,很多麦子都是3毛多1斤在兜售,像这些没有达到国家小麦质量标准五等以上(含)的小麦,只能默默哭泣中。

    中华粮网上看到湖北南漳县对2016年小麦成本与收益进行的预测调查,说是与上年度实际相比,亩产量增加,平均出售价格持平,成本上升,收益增加,我读书少没怎么看得明白,下期请明白人帮帮忙。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