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跑全国两会,作为“三农”记者最深的感触,就是农业供给侧改革关乎农业产业链的每个环节,尤其关乎农资行业。
今年三大主粮价格下跌,粮贱伤农,尤其玉米价格揪着亿万农民的心,也揪着农资人的心。玉米卖不出去,农民就没钱买农资,现正值春耕用肥旺季,然而许多地方农资市场低迷,玉米主产区的东北春耕市场,农民观望情绪较浓,农资市场推迟启动。我国粮食“三高”,种植结构亟待调整,农产品竞争力亟待提升,农业供给侧改革迫在眉睫。
农业面临的问题,也是农资行业必须面对的问题。可以预见的是,两会上谈论的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必然直接影响农资企业产品结构和销量。改革在即,企业必须迅速对接新的市场环境、跟随需求创新产品、调整结构。同时,种植结构的调整将带来农民对农技需求大幅上升,企业的农技服务需要从传统的拼力度、拼覆盖转到适应农民新的种植需求、适应市场需求的引导作用上。
同时,农资企业必须顺应形势,从土肥水抓起。耕地污染治理刻不容缓,农资必须行动在先。两会上,代表委员们不再对化肥避之不及,而是强调肥料的适量、适时施用,响应国家化肥“零增长”号召。农资企业的生产重心需要由传统肥料向新型肥料转变,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向绿色农业、生态农业转变。
农业现代化为农资企业带来全新市场,农业龙头企业的不断壮大,产业链条逐渐拓展,使得农资企业更多地与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龙头企业合作对接,专用肥、农资电商、新型销售渠道等等使生产成本、种植风险进一步降低,也将直接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新阶段,农业供给侧改革东风已吹向大地,农资等涉农企业不仅要做参与者,更要做改革的推动者,攻坚克难,勇于担当,迎来一个更加生机勃勃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