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当今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互联网+”思维模式已经深入农村,然而,面对我国农业发展新形势,农民不仅要把握互联网带给农村的商机,更要趁势创新举措、创新思路,进一步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增产增收。本期《中国农资》记者回到家乡,深刻地了解了农民的新需求、新思路,让我们一起关注。
吉林磐石:黑土地上需要新思路
□《中国农资》记者 陈元邦
又是一年新春佳节到,新年带来新气象,这不,在记者的老家吉林省磐石市白水村的张爱民张大哥新买了一辆拉货的厢式货车,正引得村民围观呢。
科学种田能致富
张大哥这两年一直都在农业局科技人员的指导下,试种吉林农业大学的矮秆大棒高产抗旱品种玉米,2014年下半年,申请了灌溉试验田补贴项目,在地里挖沟打井,灌溉设施已见成效。2015年又率先在村里用上了水溶肥,好种加好肥,玉米不仅产量高、质量也好,不秃尖,棒子还大,这刚一秋收就被粮库预定了。尝到现代化科学种田甜头的张大哥并没有就此满足,他想着自己是村里科学种田的先行者,在赚了钱以后不能忘本,他正要将这种适合本村的高产种植模式推广给乡亲们。
张大哥计划着把自家稍好的几块肥田建成蔬菜大棚,买了货车,给城里的超市输送新鲜蔬菜,还能帮着乡亲们拉货回来。“现代化种田带来了甜头,您从中有什么收获?”记者问道。张大哥说:“我这一套灌溉设备很好地解决了吉林地区十年九旱的问题,而且在政府补贴下,一年就收回成本,第二年开始多了余利,还能利用设备施用新型肥料、特种肥料。农业局的科技员一直说肥水良好结合能够带来高产,如今看来,科学理论才是最靠得住的,肥水结合好,成本降低,利用率大幅提高,施肥量也较以前有所减少。”现在,张大哥积极响应国家合理施肥、减量增效的号召,认为测土配方的水溶性产品是不错的选择。
张大哥还告诉记者,今年农业局和下属部门联合几家农资经销商搞起了合作社,购置了一批深耕机、种肥同播机等设备,统一给农民租借使用,省出很多人力。“现代化种植离不开规模化的种植和相关农机具的使用。我现在只想等着土地所有证下来后,多承包些土地,用这种规模化种植模式,以科学方式种田,收获更多喜悦。”张大哥说。
多因素让土地流转放缓
在与张爱民的交谈中,他还向记者提出了目前遇到的几个难题,一是土地流转不知如何下手,也不明白该怎么办;二是近来炒得火热的农资电商,部分新型农民对此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是又很盲目,不知这种模式会给农户带来什么帮助。对此,记者致电采访了磐石市农业局规划科人员史先锋。
史先锋说,像张爱民这样肯吃苦肯尝鲜的新农民并不多。思维保守、认识不到位是制约农业发展、农民进步的重要因素。有了张爱民的致富例子,在未来几年白水村一定会成为有名的致富村。记者问道,“那像张大哥这样尝鲜的先行者,想要大规模的承包土地,本村人还会把地承包给他么,其他农户是不是也想着采用张大哥的路子?”史先锋表示:截至今年,整个磐石市共测量了17个乡镇,土地流转进展停滞,一是因为现在政府号召退耕还林,农户现在不知道自家的地需要退耕多少,都持着担心;二是农业补贴中将“三补贴”(良种补贴、种粮直补、农资补贴)整合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补贴对象为所有拥有耕地承包权的种地农民;三是粮食价格,去年粮食收购的价格伤了部分农户的心,虽然后期在政策指导下有所提高,但农户对种地打起了犹豫,试种别的作物,怕收成不好,继续种玉米,粮食价格年年下降;四是农资价格,现在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让农户们普遍认为传统肥料肥效不高,但是没有价格补贴的特种肥料让农户望而却步,不敢轻易尝试。过惯了有地有粮生活的农户来说,花钱买粮一时还难以接受。
史先锋还说,常年传统的种植方式使得农户头脑固化,买好种子种下去,撒肥施药就坐等看天了,这种种植思维渐渐的让勤劳的农民变得慵懒,外出打工反而成了热门,这是一种舍本逐末的行为。现如今,国内经济形势下行,外出打工的生计少了,回了家又没地种,会有很多游手好闲的人无所事事,这也是土地流转进展迟缓的原因之一。
河北永清:“黄芽韭菜”成稀罕菜
□《中国农资》记者 张 涛
现代都市生活的餐桌上,人们更倾向于无污染、纯绿色,口味独特的美味佳肴,特别是在蔬菜的选择上,对于安全、新鲜的要求越来越高,即便是比普通蔬菜贵一些,人们也欣然接受。
今年春节期间,记者在河北省永清县就见到一种特别的蔬菜,这就是拥有上百年历史的黄芽韭菜。据当地的农民介绍,这种韭菜在几百年前就有人种植,但是由于培育时间长,产量低,几乎已经被人们遗忘,现在只有在河北的一些地区才能看到。由于最近几年普通韭菜存在大量施用农药的现象,这种植技术种即将失传的稀罕蔬菜又回到人们的视线,由于干净、卫生、口感好的特点,备受市场的追捧,每斤黄芽韭菜的市场售价能达到30元一斤,而且供不应求。
那么黄芽韭菜究竟是怎么种植出来的?他与普通韭菜有什么区别?记者来到永清县永清镇一户农民的暖棚内,棚外冰天雪地,但是棚内却是温暖宜人,人们只需穿一件薄毛衣就可以工作,农民告诉记者,棚内必须要控制好一定的温度,韭菜才能正常的生长,不能太冷也不能太暖和,而取暖的煤炉所需要的原料也有很高的要求。在这种温暖的环境下,地上长着一茬茬整齐的黄色韭菜还未收割,看起来非常鲜嫩,记者摸了摸地上的土质有些接近沙土,割掉一把韭菜只需要抖一抖土,韭菜就干净了,根本不存在择韭菜的说法。
农民告诉记者,黄芽韭菜的种植方法非常复杂。春天的时候就要把韭菜籽撒在地里,但是不能收割,任其生长,等待进入冬季再把此时的韭菜连根带梗分捆移入暖棚,然后一层层的撒上沙土,一遍遍的浇水,同时控制好棚内的温度,黄芽韭菜才能正常生长,由于这种韭菜没有经过光合作用,不存在叶绿素的生成,所以黄芽韭菜通体成黄色,看起来类似韭黄,但是口感却是韭菜味。由于其成长的时节是在冬季,所以就不存在虫卵的滋生,自然也就不用什么农药,比起普通的韭菜来说,干净卫生、口感新鲜,再加上在市场上属于“稀罕菜”,卖到几十元一斤,对于过春节吃饺子的人们来说,即便是奢侈一点也能够承受。
农民说,现在种植黄芽韭菜的人不多,别说是几十元一斤,很多人想买都买不到,上门来买韭菜的人都是回头客,几乎不用做宣传就自己找上门了。周围的农民看到黄芽韭菜很有销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改种韭菜,虽然程序有些复杂,但经济效益可观,平均每亩地可收入3万元,比起种大田作物要更吸引人。
这不得不让记者想起2015年冬季全国大部分地区卖粮难的问题,农民习惯了以往的种植习惯,难以改变。如果稍微转变一些观念,看看市场缺什么再种什么,依靠土地赚钱就不是什么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