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6年1月8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芭田:要做常青藤企业

《中国农资》记者 刘 颖

    广州市增城区石滩镇增城海禾农资的单杨威从芭田公司建厂之时就开始与其合作,属于第一批最忠实的“粉丝”。

    谈及合作初衷,单杨威说:“那个时候国产肥很少,进口肥居多,我自己也想进行创新,所以选择与芭田合作。”结果他们的合作一做就是十几年的时间。“最初也是通过示范试验来推广芭田肥,用产品的质量来说话,农民也开始慢慢接受,因为芭田肥好,所以农民才会回头。” 单杨威如是说。

    提及芭田的肥效,单杨威说:“我们当地的农作物主要以蔬菜为主,芭田在经济作物效果非常明显,同是3个15的含量的或者同是一个价位的,用芭田的肥都是要比用其他的肥好一点,持续施用芭田肥料的效果更佳。农民也会跟进口肥比,芭田在价格上比进口肥低,在效果上跟进口肥‘不相伯仲’,信价比高,物有所值。”

    让单杨威最佩服的就是芭田的技术,永远与时俱进。他说:“芭田产品在每个时期都是不停地创新,不停地去研发。芭田每一年都有新的产品,每一年都有新的技术,2015年利用聚磷酸铵技术推出‘芭田+’系列新产品,所以跟市场接轨很融洽,不停地更新,向国外常青藤型企业看齐。我从另一个侧面发现芭田是一家舍得对技术方面投入,舍得去研发,去不停地创新的企业,跟着一个有生命力的人或者企业在一起才会更有生命力。” 单杨威骄傲地说:“虽然我们最开始推广芭田肥的销量比较少,但是我们的销量在当地每一年都是递增的。”

    单杨威描述他与芭田的关系是“朋友的关系”,“我们的关系比较复杂,对于市场情况,我们与芭田是有商有量的,交流频繁;对于营销情况,我们和芭田在一起有利润,不是单独的盈利,是共赢。”

    关于2015年下半年的市场情况,单杨威表示,2015年的经济大环境不好,农产品价格不高,有部分农民确实赔了钱,这些都会影响来年农民的种植心态,同时也会影响经销商的备肥情况。当记者问及他对芭田今年政策的期待时,单杨威说:“芭田是适应市场的发展而发展的,它给予的政策会更贴近市场。”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