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5年12月18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在庄稼地里开个“杂货铺”
——现代农业发展应走精细密集之路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王征兵

     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在生产工具、耕作栽培模式、农田水利设施、肥料品种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生产工具的变化,如翻耕机、播种机、收割机等,因而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耕作和栽培技术的变化,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现代科学技术;农田水利设施比过去更加完备,喷灌、滴灌和人工降雨等方式家喻户晓;肥料种类繁多,更易农作物吸收。然而,在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力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生态环境恶化、能源耗竭等等,于是人类又开始探寻新的农业经营方式。

    精细密集农业是一方向

    国外发达国家的农业产业发展大多采用集约经营的经营方式,集中表现为机械化操作和大量工业物资和能源的投入。在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同时,使产品中的物化劳动量大幅度上升,可能出现增产不增收;在农业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增加的同时,生态环境严重恶化。

    当然,由于各个国家国情不同,所以每个国家在农业发展方式方面也有不同的特点。我国是人多地少的发展中国家,虽然在机械化方面无法与发达国家并驾齐驱,但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劳动力和技术,实行精细密集经营,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式应朝着 “精细密集农业”方向发展,就是依靠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对农业进行精细的操作和密集性经营,从而有效地利用空间和时间,生产出更好的农产品。

    七大规律

    为精密农业提供依据

    从生物学的角度上看,七大规律为农业精细密集经营提供了理论依据。

    第一,光合作用规律。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所形成的生物物质是农作物物质产量的基础。一是增加高效绿色植物的数量,二是增加绿色植物能丰产的营养物及相应的多种物质及能量的投入。精细密集农业要靠两方面来提高土地的利用,提高单位土地的产出和强化光合作用的物质供给。

    第二,循环利用规律。生态学为农业开创了新天地,精细密集农业在生态循环的基础上对种养业原来的副产品或废弃物进行循环利用。只有通过循环利用,才能把它的三方面价值都发挥出来。

    第三,媒介体协调规律。凡是不能被自体或给养体直接吸收利用、而对它们的机理和性能又起着影响作用的一切物质,统称为媒介体:如光、温度、土沙,某些微生物、电场、磁场等。

    第四,共栖互惠规律。某些不同种的生物在同一时空生存,可以相互促进其生长发育。这是精细密集农业的又一基础。植物形态的高低,有助于立体用光,生态上的阴阳面,有利于协调生长环境,生理上的喜磷喜氮,可以充分利用养分。玉米大豆间作、玉米洋芋套种等都是异质效应利用的典型。

    第五,种内协作效应。作物合理密植或间作套种,不但能充分利用太阳能,而且还能抑制杂草。种内协作效应使精细密集农业成为必需。

    第六,空间定位规律。自然界的每种生物在进化中都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生活习惯和适宜的空间位置。精细密集农业顺应自然,把所经营的各种动植物,配置在一定空间的适宜位置上,形成错落有序的若干层次。

    第七,补偿效应。两种作物生长在一起,一为主要作物,一为辅助作物,辅作物能分散或捕获害虫、病原菌,可使主作物受到的危害较单作时轻,辅作物又能充分利用未被主作物利用的生活因素,而照样增产。

    精细密集农业等于“在庄稼地里开个杂货铺”,这家不收,那家收。通过以上这七大规律,我们看到了精细密集农业的潜力和希望。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