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5年8月28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马铃薯重大病害防控技术方案(下)

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

    应用化学药剂防治马铃薯重大病虫害必须坚持尽量少用、适时使用、科学用药的原则,优先选择悬浮剂、水乳剂、油悬浮剂、水分散粒剂、可溶液剂、可溶粉剂等环保剂型。

    专家对马铃薯几种高发病害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防治建议:

    一是马铃薯晚疫病。可侵染马铃薯茎、叶、块茎并造成毁灭性损失的病害。气候条件是马铃薯晚疫病流行的决定性因素,在阴雨连绵或多雾、多露条件下,晚疫病最易流行成灾。在我国南方多雨省份发生普遍,病害严重发生时,植株提前枯死,产量损失高达20%-40%,甚至绝收。

    高发区化学防治措施:前期喷施保护性杀菌剂双炔酰菌胺和代森锰锌,中后期交替喷施长持效期、内吸性治疗剂和保护剂,如氟吡菌胺·霜霉威和双炔酰菌胺。

    常发区化学防治措施:前期喷施保护性杀菌剂,后期雨季来临后主要喷施内吸性治疗剂或保护兼治疗剂。在中心病株出现前7-10天喷施保护性杀菌剂,如代森锰锌和双炔酰菌胺等。

    偶发区化学防治措施:发现中心病株后即喷施内吸性治疗剂或保护兼治疗剂,如果气象条件不能满足晚疫病流行,则整个生长季可不喷施药剂。

    二是马铃薯早疫病。早疫病也称轮纹病,是马铃薯生产上最常见的真菌病害之一,一般可减产10%左右,发生严重的地块可减产30%以上,严重时全株枯死。近年来在我国河北、内蒙古、黑龙江、甘肃和山东等地发生与危害呈上升趋势,干燥高温条件下该病发生严重,特别在干旱地区或贫瘠地块因早疫病造成的损失要高于晚疫病。一般在马铃薯盛花期后,田间下部叶片早疫病的病斑率达到5%时,进行早疫病的初次用药,以后每隔7-10天喷施一次,直至收获。

    三是马铃薯黑痣病。马铃薯黑痣病是一种典型的土传和种传病害,病原菌在土壤中可存活2-3年。许多马铃薯主产区由于无法实现轮作倒茬致使病害日益严重,已严重影响了薯块的外观和商品价值。一般田块黑痣病发病株率在5%-10%,发病严重的地块可达到70%-80%。化学防治措施:种薯处理为防种薯带病和土壤传染,播种薯块用甲基立枯磷、噻呋酰胺或咯菌腈等药剂稀释后拌种。

    四是马铃薯疮痂病。感病马铃薯表皮有大小不等、深浅不一的疮疤,故称为疮痂病。疮痂病发生后,病斑虽然仅限于皮层,但病薯不耐贮藏,外观难看。感病后对马铃薯的品质影响很大,造成商品价值下降,一般可减产10%-30%,部分地块甚至减产40%以上。化学防治措施:一是用0.2%福尔马林溶液,将洗净的马铃薯浸种2小时,或用0.1%对苯二酚水溶液浸种30分钟,然后取出晾干播种;二是在病田用40%五氯硝基苯粉剂进行土壤消毒,每亩用药0.6-1公斤;三是在发病初期用65%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施,每隔7-10天喷一次,共喷2-3次。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