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7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化肥产业,老问题撞上新思路
——解读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推进化肥行业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
《中国农资》记者 崔海涛 徐 骞

    2015年7月29日,为落实《中国制造2025》有关部署,促进化肥行业转型升级,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关于推进化肥行业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以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生态环境安全和满足科学施肥需要为出发点,从化解过剩产能、调整产品结构、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等8个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在“十二五”计划的收官之年,《意见》的发布既是此前5年国内化肥行业变化做小结,也是为未来5年行业发展完成“定调”。中国农资传媒将着眼行业转型升级重点措施,对《意见》做深度分析。

   老问题——传统发展过猛  亟需创新驱动

    严控产能不放松

    《意见》指出,将着力化解过剩产能。一是严格控制新增产能。采用减量置换原则,严格市场准入,强化行业监管,保持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二是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三是鼓励引导企业兼并重组,形成上下游一体的产业体系及横向跨行业的肥化企业联合,组建多产业结合的大型综合性企业集团公司。

    “十二五”以来,我国化肥总量保持快速增长,氮肥、磷肥产能、产量及消费量已居世界首位,钾肥生产跃居世界第四,自给率大幅提升。其中:氮肥总量年均增速4.5%以上,2014年产能6000万吨(折纯N);磷肥总量年均增速1.6%,2014年产能2350万吨(折100%P2O5),复合肥实物产量6500万吨;钾肥总量年均增速14.7%,2014年产能677万吨(折100%K2O)自给率提升至50.3%。对于农资人而言,《意见》提及化肥产能问题在意料之中。早在“十一五”期间,国内尿素产量年均增长就已达到4.7%,经过多年积累,产能过剩矛盾突出,问题在短期内难以解决。相比之下,国内磷铵产量年均增长率从“十一五”的16.7%下降到目前的1.6%,行业整合初见成效。而在钾肥方面,国内盐湖工业快速成长,在国内市场需求稳步提高的背景下,将中国钾肥自给率维持在50%左右,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国内用钾安全。

    2015年3月发布的《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为国内化肥产能管控提出了全新要求。国内化肥行业已经在产能过剩的氮肥、磷肥板块逐步建立起落后产能退出的长效机制,在尚未完全自给的钾肥板块形成了境外开发的全球布局。目前,在《合成氨行业准入条件》和《磷铵行业准入条件》的相关要求下,国内新建合成氨装置,磷酸一铵、磷酸二铵装置受到严格管控,并以环保、能耗为参考标准引导困难企业主动推出。

    对于化解产能,《意见》提出将鼓励通过市场化整合,实现企业多元化发展。对此,云南云天化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李英翔认为,化肥产能过剩下,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正在有序推进。国家、行业通过提高环保、安全、能耗标准等手段,鼓励扶持优秀企业,淘汰落后产能,转方式、调结构已是推动肥料产业向着“生态、环保、绿色、安全”方向发展的根本动力。“未来几年,市场将向具有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的企业集中。在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安全环保和节能减排等方面具有丰富经验的公司将在新的竞争环境中拥有更多机会。”  

    调整结构促发展

    鼓励开发高效、环保新型肥料,拓展产业领域,延伸产业链条,大力拓展工业应用是《意见》对于未来化肥产品结构调整的总部署。

    当前,提高肥料利用率,大力发展新型肥料是化肥行业走资源高效利用之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优先选择。《意见》提出:力争到2020年,我国新型肥料的施用量占总体化肥使用量的比重从目前的不到10%提到30%,氮肥、磷肥企业非肥料产品销售收入比重达40%-50%。肥料产品水平不断提高,质量更加安全可靠。

    在《意见》提及的新型肥料中,尿素硝酸铵溶液、缓(控)释肥、水溶肥、液体肥、腐植酸、海藻酸等时下热门产品赫然在列。在新型肥料的发展历程中,国内农业科研院所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国农科院研究员赵秉强表示,实现化肥“零增长”,需要“增效减量”与“替代减量”双管齐下,肥料产品科技创新的运用就是高效、低成本,要实施科技创新驱动,构建我国绿色肥料体系。中国农科院肥料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张树清则表示:“功能性肥料是21世纪新型肥料的重要研究、发展方向之一,可以提高肥料利用率,提高单位肥料对农作物增产的效率。”

    实际上,经过多年的呼吁、发展,国内新型肥料市场迅速膨胀,日渐成熟。新型肥料所具备的诸多优势已经在农业一线得到实践认可。根据我国农业发展的需求,我国新型肥料面临节水、高效、土壤改良、提质增产等全方位要求,因此未来新型肥料的研发将更加注重功能的添加。

    在国内新型肥料发展过程中,对常规肥料的改进和替代也逐渐形成潮流。中国氮肥工业协会刘淑兰女士认为:近几年,为了满足农业对肥料品种的要求,氮肥企业在传统肥料的基础上,也开始向新型肥料进军。“十三五”期间,我国氮肥产业将重点发展增值尿素,到2020年底农用尿素的1/3用增值尿素替代,推动我国传统化肥产品性能升级,其中,尿素硝铵溶液的推广将有利于实现农业的减肥增效。而由安徽六国化工生产的六国网控失二铵、六国安辛,经过长期试验示范,已经在北方市场得到全面推广,成为国内新型二铵的代表产品。

    在行业淘汰落后产能以及环保能耗压力不断加大的背景下,《意见》侧重提高化肥行业集中度,鼓励推广新型肥料,利好大型高科技肥料生产企业及其流通企业。《意见》的出台,一方面有助于巩固、推动新型肥料市场发展,另一方面也鼓励传统化肥企业着眼未来,万众创新。

    创新企业受关注

    创新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源动力。在产业突围步步为营的新常态下,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化肥行业未来发展的命脉。因此,《意见》中“组建一批引领行业技术创新的研发合作平台,培育一批创新型示范企业”的表述得到广泛关注。

    为加快行业创新,《意见》要求,未来化肥行业应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制约行业转型升级的重大关键技术与装备,组建一批引领行业技术创新的研发合作平台,依托骨干企业凝聚产学研各方力量,形成有效的行业科技创新体系,培育一批创新型示范企业。在示范企业标准方面,则提出了“全面进行大型先进装备和清洁生产技术改造、率先形成‘坚持化肥、走出化肥’的特色产品结构、产品成本和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行业领先水平、具有显着的市场竞争优势和长足的发展后劲”四项要求。

    “十二五”期间,面对农业发展新常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行业自身提升乘势前行。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所长王道龙表示,中国农科院从2006年开始实施科技创新工程,组建的肥料的适配技术创新团队,进行新型肥料研发和肥料生物技术的研究。在新型肥料研制方面,创建了连续化、大产能,自控化,包膜肥料的技术,研发肥料增效剂,开发的植物源生产的增值尿素和增值复合肥,在国内实现了产业化。

    科研院所是技术创新的带头人,化肥企业是行业创新的主力军。新型肥料湖北省工程实验室集合了湖北省在肥料研究方面的科研机构,建立肥料试验示范基地,搭起湖北省肥料行业的产学研平台,成为实现新型肥料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桥梁。湖北新洋丰肥业股份有限公司是其中重要的共建企业。六国化工公司自2008年首次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后,先后与四川大学、武汉工程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高等院校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并承担了十多项国家和地方科技项目的研发,拥有自主研发专利49项,成功开发出“内置网型缓控释肥”、“活化磷酸二铵”等省级重点高新产品,推动了企业的创新发展和产业升级。

    对于企业创新,金正大集团副总裁陈宏坤介绍说,金正大以创新谋发展,一是实施技术创新战略,提升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完善基础研究条件;构建科技创新体系,提升竞争软实力;借智产学研合作,提高研发效率。二是创新发展新职能,开辟向服务商转型新思路。构筑农化服务体系,完善服务条件。三是创新联合发展模式,打造综合性农业平台。纵向延伸,构筑纵向一体化产业链条;横向拓宽,建立利益共同体。

    在“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指引下,国内化肥企业不单在产品创新上殚精竭虑,在服务创新、渠道创新方面也是煞费苦心。《意见》鼓励创新型企业发展,培育创新型示范企业,或将引发化肥行业中的新一轮洗牌。具备研发、试验、生产、推广综合能力的龙头企业将在政策支撑下不断巩固行业优势。具备一定实力基础,在创新技术、创新理念、创新模式方面具有突出成绩的企业则可能获得更为优越、便利的发展条件,在未来的国内化肥市场上占据更大空间。

   (下转5版)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