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草甘膦属于内吸传导型灭生性除草剂,药液通过杂草的茎和叶渗透、吸收、传导到杂草全身,干扰蛋白质合成,导致杂草中毒发黄,最终引起根、茎、叶干枯死亡。而引起杂草中毒发黄的时间与温度、用药浓度、草相等因素有关。
然而,在走访草甘膦市场后发现,部分厂家打出了“速效”草甘膦的旗号并大加宣传,比如遇水变色、恶性杂草三天见效、上午打药下午死草等噱头,而当笔者从市场抽取部分所谓的“速效”草甘膦样品检测分析后发现,真正起到“速效”作用的并非草甘膦本身,而是一些其他除草剂隐性成分或者强腐蚀性的化工品,这些成分的加入,会对后茬作物造成残留风险,导致土壤酸化,死根不彻底,费工费时,反而增加成本。
值得欣慰的是,一些农户和零售商对“速效”草甘膦已经有了清醒的认识。如甘肃苹果种植大户郭师傅,他一针见血地指出:“草甘膦杀草就是要慢些,这样死根才能更彻底,太快的话,死根肯定不彻底,还不如用百草枯。”
所以说,用草甘膦安全除草很重要,死根彻底是关键,对标榜速效的草甘膦一定要谨慎选择。
首先使用草甘膦最要选定最佳用药时期。草甘膦是内吸传导型除草剂,所以要在杂草生长最旺盛时用药,应以开花前用药为最佳时期。
其次是要讲究环境条件。在24℃-25℃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杂草对草甘膦的吸收量增加一倍,因此大气温度高比气温低时用药效果好。空气相对湿度高可延长药液在植物表面的湿润时间,有利于药物的传导。土壤干旱含水量少时不利于植物的新陈代谢,因而不利于药物在杂草中传导,所以药效也下降。
再次有些除草剂是不能与草甘膦混配的。以免杂草地上部分过早死亡,丧失了对草甘膦的内吸传导功能,降低了草甘膦对地下杂草根茎的杀灭效果。但草甘膦中加入一些植物生长调节剂和辅剂可提高防效。
最后是选择最佳的施药方法。用药方法对草甘膦防除杂草很关键,因为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浓度越高,喷雾器的雾滴越细,有利于杂草的吸收。在浓度相同的情况下用量越多则除草效果越好。
草甘膦是一种灭生性的除草剂,如果使用不当会给农作物带来安全隐患。要注意定向喷施,不要喷到其他的作物上。草甘膦需要一段时间降解,清茬后10天左右再移栽作物比较安全。
(来源: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