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继大气污染防治后,土壤环境污染成为我国下一步重拳治理的重点。记者日前获悉,被称为“土十条”的《土壤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行动计划》近日已由环保部提交至国务院审核,预计今年年内或明年初将会出台。
从内部人士处获悉,按照国务院要求,即将出台的“土十条”中,会包括划定重金属严重污染的区域、投入治理资金的数量、治理的具体措施等多项内容。作为土壤管理和综合防治的一个重要规划,将会制定治理我国土壤污染具体“时间表”,总体上把土壤污染分为农业用地和建设用地,分类进行监管治理和保护,对于土壤污染治理责任和任务也将逐级分配到地方政府和企业,争取到2020年土壤恶化情况得到遏制。
编制“土十条”被列为今年环保部重点工作之一。环保部科技标准司副司长刘志全在近期参加中国环博会高峰论坛期间透露,“土十条”已由环保部提交至国务院审核。而在2015年3月,环保部副部长李干杰也向媒体透露,“土十条”经过了几十稿的修改完善,征求了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意见,在环保部已经走完相关审批程序,下一步修改完善后将提交国务院审议。
土壤污染治理资金也存在巨大缺口。环境保护部生态司司长庄国泰曾公开表示,我们的土壤污染治理几乎没有起步,土壤污染防治需要的资金量非常大,至少需要上万亿、几十万亿元的投入。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教授谷庆宝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也坦言,土壤是非流动性物质,治理难度非常大,成本也会很高,目前处理一吨工业污染土壤成本几百块钱甚至要到几千块钱。就拿目前污染最为严重的工业土地和矿山用地来说,矿山修复是常规操作,用土掩盖,投资不是很大;一线城市的废弃地,也只有那些能折现地价的才可能被修复,而农村耕地的修复因为没有利润,目前只能靠国家资金投入,对于大面积污染地区而言土壤治理确实存在很大负担。
谷庆宝认为,国家应该尽快推进土壤污染治理立法,从而弥补法律缺失,推动地方和企业主体加快土壤污染修复进程,同时设计商业模式,弥补土壤修复投资大、收益慢、回报低的问题,设定合理的激励机制和盈利模式,鼓励更多市场主体和资本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