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5年4月3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我们都是秦大河

《中国农资》评论员 阴剑锋

    在近日召开的博鳌亚洲论坛上,关于中国治理雾霾,中科院院士、国家气象局原局长秦大河表示:我们的雾霾10年内仍难治好。秦大河这一“平民化”忧虑引起社会关注。

    秦大河认为,我国能源结构仍然以煤炭为主,国家费了很大劲才将煤炭在能源消耗的占比从70%降到现在的66%,本世纪中叶将降到55%左右。煤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来源,煤的问题短时间解决不了,雾霾短期内难以治好。

    3月20日11点09分,国华北京热电厂的关停按钮被按下,1号机组正式与电网解列。自此,该厂两台燃煤机组功率全部归零,为首都服务了近60年的老电厂正式关停,长安街最后一根烟囱收工。与此同时,一场席卷全国的“关停火电厂”浪潮滚滚而来。

    从秦大河的忧虑到关停火电厂的浪潮,一切的源头就是煤炭。煤炭,这个带给我们温暖与动力的好东西,在环保重压下正在被推上风口浪尖。

    然而,这被推上浪尖的煤炭与化肥行业密切相关。众所周知,煤炭是氮肥生产的重要根基。在国内,煤头尿素占总产量的70%,气头尿素和油头尿素仅占总产量的30%。煤制尿素过程中,煤炭成本占尿素成本的65%左右,因此煤炭价格与尿素价格有着密切的相关性。由于目前我国煤头尿素成本明显偏低,且天然气、石油价格上涨预期高于煤炭,因此煤头尿素一直占据行业主导地位。但是,煤头尿素生产与油头、气头尿素生产相比,煤头尿素工艺流程多、设备复杂、运行周期长,生产过程中排放大量的废水废气废渣,对于环境的污染更加突出。

    以煤为生的氮肥行业,乃至整个基础肥料产业,已经站在了发展与环保的双刃剑之下。在发展与环保“两手抓”的行业新常态中,化肥产业何去何从?

    首先,必须坚定而有力地落实产业结构调整,让基础肥料发展理性减速。化肥产业产能过剩已经成为铁的事实,氮肥和磷肥等基础肥料成为产能过剩的“关键当事人”。在“去产能化”的大环境下,任何一个新项目的启动都可能让行业雪上加霜。化肥出口大门打开只是国家救市的缓兵之计,如果化肥行业要把更多希望寄托在出口之上,甚至想借出口创造更多GDP,可以预见此路最终不通,从国家层面,虽然化肥产业事关农业大计,但是不会让这个产业为创造GDP而顶破资源与环境的双重天花板。

    其次,必将需加大化肥产业技术创新,让新型肥料发展科学提速。随着现代农业脚步提速,我国农业用肥结构也在发生变化。基础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比重逐年降低,而各种缓控释肥、水溶肥、生物肥等新型肥料日益受到农民青睐。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进程中,新型肥料显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这对化肥产业在技术创新上提出更高要求,也为行业转型发展创造更大机遇。

    秦大河因为雾霾而忧虑,这也是所有中国人面临的共同挑战。从生存的层面看,在同一天空下,我们其实都是秦大河。改变自己,每一个人,每一个企业,每一个行业都应该为此付出努力。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