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20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特色化合作社扎根广袤黑土地

《中国农资》记者 宋安勇

绥化中心社深化基层服务,组织专门车辆深入乡下发放土壤调理剂。

     常言道,“中国大粮仓,拜托黑龙江”。诚然,黑龙江省是我国农业和资源大省,连续多年粮食产量居全国第一位。作为粮食生产大省,这里的耕地相对集中连片。从地理位置上看,黑龙江省的耕地资源主要分布在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这两大平原耕地占全省耕地总面积80%,有利于集约化经营生产。从耕地土质来看,全省的黑土、黑钙土、草甸土等肥沃土壤占耕地面积70%以上,素以高有机质黑土地闻名天下。作为东北平原的最大面积省份,黑龙江省全省地势平坦,绝大部分耕地为平地、低平地和漫岗地形,坡度在5度以上,适合大面积机械化生产经营。目前,黑龙江省外向型农业和优质农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佳木斯市为全国绿色农业示范市,富锦、同江、抚远、桦南为国家级农业生态县。就在这片广袤无垠的黑土地上,至今依稀还能够听到“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进饭锅里”这样的民谣在口耳相传。就在一代代农垦人缔造的“北大仓”里,规模农业正在影响和改善着几千年延续下来的农耕文明。在科技农业、规模农业大潮迭起的今天,“中国农资”小型合作社在农业规模化程度本来就较高的黑龙江省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呢?带着一系列的探索和思考,记者再一次踏上三江平原这片黑土地,对这里的“中国农资”小型合作社进行全方位的实地调查。

    绥化市:合作社红火场面现场直击

    2月1日清晨,黑龙江省绥化市。时值寒冬腊月,这座北国边陲城市的清晨仿佛还带着几分慵懒的气息,此时的气温在零下20度左右,滴水成冰的严寒将很多人挡在了室内。按照东北农村的习俗,这样的气温下,几乎所有人完全是在家里“猫冬”度过的,除非万不得已的情况,否则没有一个人愿意在室外停留。然而就在记者来到“中国农资”小型合作社绥化市中心社进行现场采访时,记者却看到了这里一番不同的景象。就在绥化市中心社的院子里,两辆重型运输车上装载的全都是中农控股“大地之秀”土壤调理剂,而今天就是绥化市中心社向部分入社农民发放这些土壤调理剂的日子。

    入社的农民到了,刹那间,拖拉机、农用车、摩托车的机器声响成了一片。领到土壤调理剂的农民将一袋袋产品纷纷装到自家车上,机器声、交谈声、笑声汇作了一首协奏曲,院子里热火朝天的景象俨然是冬日里一幅暖融融的油画。为了方便偏远地区的入社农民顺利领到土壤调理剂,绥化市中心社专门派车送货下乡,几辆小型运输车插上中心社的宣传旗向乡下驶去……

    院子里的热闹还在继续,而绥化市中心社社长郑富强已经恭候记者多时了,面对记者的采访,这位年轻的社长向记者打开了话匣子。原来早在2008年,郑富强就是一名农资产品销售员,专门为当地的化肥厂销售原材料。到了2011年,他在当地的农资市场开起了农资商店,经营化肥和农药,这家农资商店倾注了他的心血,从2011年一直经营到现在。2013年,郑富强还与合作伙伴合伙开厂,生产掺混肥料,经过了一年多的苦心鏖战,郑富强在2014年收购了工厂的全部股份。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在当地农资领域经营得有声有色的年轻老板,为什么会由农资向农业转型呢,这其中有着什么样的隐情,记者继续追问下去。

    郑富强告诉记者,当前的农资市场不景气,从生产厂家到经销企业都出现了问题,具体表现为行业内赊销严重,企业间的三角债务频发。作为肥料生产企业,来自竞争对手的压力也不容小视。在多重因素的作用下,导致企业销售量逐渐下降,工厂最佳年销量16000吨以上,而最低年销量仅8000吨左右。另外工厂的运营成本过高,也是造成工厂难以维系的因素之一。就在他面临“内忧外困”的境地时,他看到了农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在黑龙江省西部地区,有昆丰集团等大型龙头企业率先投身于规模化农业。郑富强意识到,如果不转型,自家的企业面临最大问题将是逐渐没有出路。而“中国农资”小型合作社是未来农业集约化发展的趋势,也是未来农业规模化发展的趋势。

    2014年12月,通过紧锣密鼓的策划,绥化市中心社挂牌组建,现阶段中心社发展基层社120家以上,社员4000多户,入社土地总面积9万亩以上。从种植结构来看,当地的种植结构以玉米和水稻为主,大豆为辅,在当地目前经济作物种植也已初见成效。郑富强分析称,农民对于合作社的认可,在于合作社的惠农政策,农民渴望得到政策。而合作社不仅提供政策,也为农民的种植全过程提供保姆式的服务。合作社未来发展的原则与方向,就是农资经销商向农业服务商转型的方向。为农民提供全方位服务,这才是合作社获得利润的关键所在。现在中心社在服务方面,要求服务专员将产品送到农民家里,彻底地将服务贯彻到入社农民的田间地头。目前中心社共有10名服务专员,在中心社1月27日的千人动员大会召开后,不论是入社农民还是中心社团队当中的服务专员,其工作积极性大幅度得到提高。

    面对2015年的工作,郑富强向记者介绍说,绥化市中心社首先要继续加大合作社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农民了解合作社并且加入合作社。进入春耕之前,切实地将农资产品直供进行下去,让入社的农民买到货真价实的农资产品,为农民节约种植成本。另外从田间管理,机收、机播和打药等多个方面,将农化服务认真地贯彻下去,同时还要向农民普及科学种田知识,重点扶持50个自然村成为农化服务样板村。最近中心社正在开展社员团购年货活动,到春耕结束后还会开展多样的农村文体活动等多个方面的有益活动。秋季将帮助入社农民卖粮,中心社同大型粮食贸易企业取得联系,使农民粮价提高上去。冬季将完善农技平台,表彰优秀基层社社长。

    尚志市:合作社发展要靠强大的号召力

    结束了绥化市的调查采访,记者来到了黑龙江省尚志市,这座闻名遐迩的旅游小镇以冬运会和亚布力滑雪场蜚声中外,记者来到尚志以后,恰好遇到“中国农资”小型合作社尚志市中心社组织召开的“中国农村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启动会”,通过这场启动会,记者感受到了尚志市中心社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2月2日上午,中国农村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尚志市启动会正式召开,现场与会农民约三百多人。“中国农资”小型合作社东北运营中心顾问董三星对与会农民针对农业发展前景、合作社发展规划、规模农业操作法则等方面进行详细宣讲,现场普及农业知识和惠农政策,使与会农民了解“中国农资”小型合作社,并希望他们能够积极加入尚志中心社。随后,服务专员张家榕针对“中国农资”小型合作社统一发放的土壤调理剂功效和施用方法进行了具体的讲解。另外还针对农资维权、农机团购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全面的解释。当土壤调理剂实物摆到舞台上让与会农民观摩时,不少与会农民将产品团团围住,一时间手机的闪光灯纷纷亮起,还有的农民在扫描包装袋上的二维码,对产品的研发信息一探究竟。看到会场上的一幕幕,记者不由得感觉到当地的农民可谓非常时尚,从他们对土壤调理剂专业的态度,完全和城镇居民没有什么区别,看来随着规模农业的大踏步前进,农民告别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作模式,自然也就时尚起来。

    尚志市中心社社长高鸿波告诉记者,通过去年到北京参加中农控股的两次会议,他多次听到了国家的惠农政策,也非常认同国家出台的惠农政策。加之现在农资行业经营困难,农资产品赊销现象严重,由农资人转型为农业人,这是摆在眼前的一条明路,因此他经过了一番华丽转型,由当地知名的农资经销企业老板变身为“中国农资”小型合作社尚志市中心社社长。高鸿波也承认,在过去的农资销售模式下,农民对于农资经销商存在着偏见,农民认为农资商人就是为了挣钱,他以农资公司老板的身份与农民打交道,确实是件挺难做的事情。而现在中心社采取农资直供的模式,他可以光明正大地直面农民。

    高鸿波还向记者介绍说,尚志市中心社在打造社会效益的前提之下,再来考虑自身的经济效益。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农业合作社建设是一项非常具有前景的事业。只要想想能够将这项有前景的事业进行下去,中心社上下的每一个人浑身都充满了干劲。中心社当前的主要工作在于扩大农化服务体系建设,已经从北京、沈阳等地聘请专家学者,为入社农民进行讲座。说句实话,中心社建设工作开始之初,所有人的工作量都很大,从社长到服务专员都感觉到比较累,但是现在各项工作逐渐走入正轨,很多工作进行得有条不紊。在人员队伍建设方面,中心社各位服务专员的工作进行得非常卖力,不少服务专员在普及农化知识与惠农政策方面还是蛮拼的。

    截至2015年2月,尚志市中心社建立基层社50家,入社土地总面积6万亩以上,社员数在3000户以上。高鸿波表示,中心社工作全面开动起来之后,将把原有的农资经营业务全部交给他人,自己则是要全方位地投入到“中国农资”小型合作社建设事业中来。面对今年的工作,高鸿波介绍说,进入2015年,力争在全市17个乡镇206个自然村,将基层社不留空白地建设下去,争取每一个自然村都形成一个基层社,全市农民入社率达到30%以上。在基层社业务开展得较好的地区,要重点树立典型,在合作社难以开展的地区,要敢于啃硬骨头。下一步还将和当地的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联合,对当地的农田进行巡访,以便于及时发现作物问题,在第一时间解决问题。在人员建设方面,还将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将服务专员的分工更加细化,做到统筹管理,将合作社为农服务的效率进一步的提高上去。

(下转25版)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