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资》记者:目前,我国水肥一体化推广过程中存在灌溉和肥料“两张皮”的现象,您认为问题的症结在哪里?作为政策研究部门应如何在政策上进行引导?
龚时宏:我也讲过灌溉和肥料是“两张皮”,因为过去我们水利服务基层体系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所以有些水利部门的工作依托了农业基层服务推广站等部门。现在一些水利工程建设上已经开始重视肥料、农艺、农机与水利的结合。国家目前已经出台政策,要求大力建设基层服务体系,要求每个乡镇都要有自己的水利服务站。这个体系一旦建立起来,再加上我们农业服务体系推广站的配合,我想这些问题一定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
《中国农资》记者:水肥一体化涉及多个学科,目前我国水肥一体化人才匮乏。请问杨教授,目前中国农大是否有专门培养水肥一体化专业人才的学科?
杨培岭:实际上目前我国教育体制和课程设置直接决定于大环境的需求。我们过去很长时间基本理念是水、肥是两个分开的模块。但是从现在来看,学科间的交叉性越来越强,我国大学课程设置在本科生期间也在力求增加一部分课程,但不会专门涉及这方面的专业。现在技术融合的趋势越来越强,人才需求越来越大,可能会从教材的课程设置上做必要的增加,我们正在努力改进。
《中国农资》记者:目前有些肥料企业涉足灌溉设施行业,希望成为更加全面的企业。您是否认为这是专业的人应该做的?您认为,肥料企业进军灌溉行业是否有利于“水肥一体化”发展?
门旗:这个问题实际上也是国家最近提出来的一个服务问题。从事灌溉工作中没有搞农业、搞肥料的人才,搞肥料的基本上是农学毕业。我认为,生产企业最好不要再深入涉及各个环节。特别是灌溉企业应该成立一个第三方的服务公司,建立第三方既懂得灌溉、农学又懂肥料的平台,这种结合会更好。灌溉设备厂家和肥料企业可以单独成立一个服务公司,把代理商的一部分利润让给服务商。
《中国农资》记者:我国的水肥一体化发展到今天,您认为水溶肥企业应当关注哪些问题?
张承林:水溶肥企业首先应当关注肥料管理,就是谁来管理、行政部门管的是否合理的问题。其次,要关注产品。水溶肥是值得大做文章的产业,空间很大,水溶肥未来的趋势肯定是向着高浓缩、多功能、生产长效目标发展,配方也会更加丰富多彩。未来,企业要更加注重研发能力,因为农业需要的是全程解决方案。
企业还应当关注水溶肥的用法。水溶肥的用法和常规肥料的用法有非常大的差别。我也一直在探索水溶肥的用法,不仅仅与滴灌、喷灌相结合。在中国水溶肥的用法可以用一些很简单的办法,就是兑水来用,要好好做这个文章。
此外,还应该关注人才队伍建设,非常关键。未来是依靠技术营销带动产品销售,现在就要储备人才、培养人才。水溶肥销售好的企业一定也具有良好的服务能力。另外,水溶肥企业还应当关注自己的定位。我一直提到水溶肥分为两类:在家庭种花种草种菜,这一类不怕贵。定位好服务对象与价格很重要;如果水溶肥定位在大田作物,就有另外一种策略,开发什么产品、如何包装、配送,如何与农场主进行联系等等才是发展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