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刚刚结束,报社组织召开两会报道经验交流会,在大家谈完两会报道体会后,一位主编总结道:“在‘三农’深化改革的进程中,新闻人要以变化的思维观察‘三农’的发展。”这句话道出了我作为一个跑了两届两会的“三农”记者的最大感触。
还记得前年作为政协记者在农业界别听取委员们的会议讨论,每当听到政府官员提出基层的工作指导方向时我都会激动不已,他们并不是我想象的高高在上,而更多的是实事求是。他们深入了解“三农”工作的重点、难点,更可贵的是他们在思考重要的政策方针时总是先从基层的实际出发,进而考虑如何顾全大局、实现效益最大化。土地流转、科技创新、培育新型农民、提高种植效率等一系列现实问题成为委员们会场内外关注的热点。
今年全国两会,被安排为“跑人大”的我决定改变采访方式,主动挖掘代表的想法和工作思路。走上两会,我的第一直观感受是,“三农”的改革虽然在两年的时间内稳步推进,但在两会上却能体现出明显的变化——“三农”的支持政策正在大幅度地深入和细化。代表委员们谈到更多的是土地流转中如何保障农民的利益、土地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如何开展,科技创新中怎样提高农民技术水平、促进龙头企业在哪些方面创新升级,如何降低农产品市场风险、延长农产品产业链应采取哪些措施等等具体办法。
政府工作在稳步推进、“三农”改革在持续深化,而作为“三农”链条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农资,在农业现代化的浪潮中正在面临全新机遇与挑战。
本次两会上,我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化肥农药零增长”。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在两会期间的记者会上提出,要大力推动农业发展从拼资源消耗、拼化肥农药强投入、拼生态环境这种粗放经营,转到注重产量、质量和效益并重,注重集约、节约和创新上来。但减少化肥农药的投入是否会影响农资行业的发展,甚至打击农资企业的发展?记者采访了政府官员、科研院所专家、企业代表和基层农村代表后得到了答案。
对企业而言,“调结构、转方式”将成为未来发展必由之路,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提升使用效率要求化肥农药行业不断加大科技创新,从而适应规模化、专业化的农业种植方式。化肥品种应从传统单质肥料向适合作物需求的缓控释肥、水溶肥等新型肥料方向转变,农药企业必须停止生产高毒农药,增强环保农药的研发生产。从政府的角度讲,推进“化肥农药零增长”既着眼于环保目标,也希望能推动农资企业进一步实现科技创新。因此,两会期间,代表委员在谈及企业科技创新的同时,也呼吁财政部门加大对企业的支持力度。
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化肥农药零增长目标”对农资行业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是企业在变革中面临的战略选择,但如果不变或是不能与时而变,将必然淹没在“三农”深化改革的洪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