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5年3月6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关键词:农民转型新思考
安徽:新型职业农工改变现代农业

《中国农资》记者 汪 洋

开阔的水田里矗立着长长的水稻秸秆和农机履带留下的印痕,这是机收的标志,传统的种植方式正逐渐被机械化种植所取代。

    随着城镇化建设速度加快,留守在土地上的农民越来越少,现代农业发展迫切需要有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的出现和壮大。

    承包大户:

    科学种田规模化、现代化

    朱学翠是无为县赫店镇港埠行政村村民,是远近闻名的承包大户和种植能手。“每年村上都有很多人外出进城务工,留下的田地多,就租了些。”朱学翠说。朱学翠的承包规模逐步扩大,从最初的100多亩发展到今年的1200亩。“现在种地越来越现代化,不然我也种不了这么多。”朱学翠坦言,她平时没什么爱好,农闲时就爱看看农业方面的书。朱学翠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家里十几本介绍农业科技的书已被她翻得烂熟。邻村村民夏可香说:“朱大姐好学、懂科技,她在防治病虫害方面可是有一手,我前年才打工回来,现在一个人在家承包了100多亩田,经常来找朱大姐帮忙呢。”

    “你们认为今后种田应该怎么种?”记者问。“科学种田,越种越甜。”二人羞涩地笑着说。正是因为尝到了甜头,像朱学翠一样的承包大户们主动学习科技知识,并积极运用于实践,助推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

    农事打工族:

    解决农业发展后顾之忧

    由于种植规模较大、农事繁忙、劳动力紧缺,农忙旺季出现的一批农事打工族日渐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活力。朱学翠告诉记者,当地的农事打工族分为“长工” 和“短工”。“去年我家雇佣了6位‘长工’,主要负责日常田间管理,比如灌水、施肥、喷药等。农忙时节还会请‘短工’,最忙时要请四五十人,在家里吃饭站都站不下。”朱学翠坦言,现在工人不仅不好请,而且工资也在逐年提升,去年一天工资120元,今年估计还要涨。

    赫店镇曹王行政村村民吴咸春是朱学翠家的“短工”之一。吴咸春夫妇俩自己种了几亩田,农忙时就给朱学翠帮忙。“打工”的收入一年至少一万元。他们觉得,在家闲着也是闲着,能打工挣钱总是好的。

    据了解,近些年,日益走俏的农事打工族活跃在乡间田头,既缓解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难题,又缓解了农忙期间缺少劳动力的承包大户的用工难题,解决了现代农业发展的后顾之忧。

    社会化服务者:

    机插秧“插”出高效益

    回老家的路上,记者看到了地里布满了机器收割水稻的印痕。无为县牛埠镇民权村,种粮大户项江品告诉记者:“我去年500亩水稻全部采用了机插秧,光栽插一项就节约了二三万元;另外,与邻近的其他农户手工栽插的水稻相比,无论是水稻长势,还是稻穗大小都要好些;再加上机插秧抗病虫害能力强,植保费用相对减少,少说增收四五万元。”

    据了解,老项是当地有名的农机大户。他利用自身的机械优势于2000年承包了该村500亩土地种植水稻,虽说耕作、收割等农活都不用发愁,但每年春耕时节,请人插秧就成了他的头等大事。“这些年,很多人都外出务工去了,很难请到人栽秧,就是请到了价钱也贵得很,亩均栽插在一百元以上。”老项不无感慨地说。

    凭借多年从事农机及种粮的经验,老项更加坚信了机插秧的巨大市场潜力,为此专门购置了一台六行式手扶插秧机,并在县、镇农机部门的帮助下,成功掌握了机插育秧技术及插秧机田间操作技术。据了解,老项去年秧苗栽插时间比以前节省了近10天的时间,加上秧田的节约,相关费用的节省,效益自然就明显了。按他自己的话说:“除去购机补贴,购置插秧机仅花了13000元,去年不仅赚了一台插秧机,应该比往年还要多收入二万多元。”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