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20版)
“三级”推动者的执着
不仅仅是农业种植规模,“水肥一体化”也是徐闻的属地标志。
在徐闻,“水肥一体化”的推广是各级领导的共同事业。刚刚离任的原徐闻县政协主席侯德耀、原农业局副局长柯开文和现任水果蔬菜研究所所长陈昌胜,是怀揣信念的开拓者、推广理念的带动者和基层实践的创新者,分别代表着徐闻县的“三级”领导。他们不仅是徐闻县不同管理层的鲜明代表,更是许许多多现代农业推动者的化身。
原徐闻县政协主席侯德耀曾经是分管农业的副县长、县委副书记、农委主任,对徐闻县的农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徐闻县大面积推广种植技术时,曾经被当地人亲切地称呼为“香蕉书记”。初期推广工作是艰难的,那时,还没有过多的种植技术,不懂什么是“水肥一体化”。但是作为农业发展的开拓者之一,“香蕉书记”深深懂得学习的重要性,他利用每一次可能培训的机会,亲自确定、委派最需要知识的大户和技术人员前往,这为后期快速推广种植技术和“水肥一体化”理念奠定了坚实基础。经过培训的人员,大多成为当地农业骨干和推广“水肥一体化”的中坚力量,更使节水设施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在那段日子里,即使在学习期间,深夜我们还要拿着手电筒,到人家地里去看一看,学习人家的新东西。”侯德耀的话,诠释了他们所有的付出。“我们做到了尽职尽责、问心无愧。每当想起那时,我可以安慰自己:在那个时期、那个年代、那个岗位,我确确实实想尽了应该想的办法、做了应该做的事情。”此言朴实、诚挚而感人。
作为推广“水肥一体化”理念的追随者,柯开文回忆说:“从早年张承林老师在广州举办培训班,我们就开始跟着学。”曾经有一段时间从上到下最为繁忙,1998年,很多种植观念、施肥理念处于起步阶段,很多新技术不会用、新品种不会种。“本来可以通过试验、示范等方法解决问题、更新观念,可那时的农民却不接受。”但是,为了将科学种植的“种子”和节水施肥的理念根植于农户心中,即使在农忙时,他们也利用每一个中午和晚上的时间,给农户上课培训。
陈昌胜作为柯开文的继任者,如今一直沿着示范、推广、指导这条路子走。思变的个性,使他在实践的同时,更坚持不断创新。陈昌胜一毕业就到了县菠萝试验站搞菠萝种植技术试验推广,虽然先后任职徐闻县科委、地方国营农场场长、书记,但是对于农业推广的一片赤诚心,让他在毕业30年后又到水果蔬菜研究所任所长。如今,在“水肥一体化”渐成规模的徐闻,试验示范已经成为常规“动作”,陈昌胜不断用这种方式在农户心中延伸着“水肥一体化”的种种优势。同时,他还时常对旧设施加以改造,让农户用上简单、省钱的滴灌设施,逐渐让“水肥一体化”在徐闻扎根。
多年的艰苦推广,令陈昌胜深有感触。“一种理念的推广,难度不在技术和管理,而在于观念。”在那个年代,对于一个习惯一成不变、沉溺固有模式的特定群体,一个先进模式和绿色理念的推广,改变观念是根本。在他看来,如果对农户只讲一次,他们不仅看不到优势或者转瞬即忘,还减弱了推广效果、拉动乏力。于是,他们专注循序渐进,坚持不断重复。但是,做事方式却不是一成不变、循规蹈矩。“自己花钱买来的东西,才懂得珍惜。”陈昌胜一语惊人,寻着这样的思路,当地的农户也在不断投入、不断收获的过程中,愈加热爱这种种植模式。
“水肥一体化”在徐闻
可以说,徐闻县农业是全国的一个标杆,“水肥一体化”则是全国的一面旗。但是,徐闻更是将“水肥一体化”理念延伸至内地的“桥头堡”。为了这一份事业,几乎所有的业界专家都在徐闻留下了无法磨灭的足迹。
中国农业大学李晓林教授多次到徐闻,并在徐闻创立“科技小院”。如今,“科技小院”已经成为徐闻当地农业科技的主要支撑。目前他的很多学生依然投身到徐闻的“水肥一体化”推广中。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张承林更对徐闻有着难以割舍的深厚情感,他执着于徐闻“水肥一体化”推广十几年,确立了徐闻的“水肥一体化”在全国的位置。他曾经直言不讳地告诉记者:“如果想了解‘水肥一体化’的真正实效,就去徐闻!”
在徐闻,发展“水肥一体化”顺理成章,更应时应景。徐闻县内水源较少,且分布不平衡、降雨量不均匀。但是,徐闻县地下水源较为丰富,水质良好,77%的地下水蕴藏量可开采利用。最为重要的是,徐闻的地下水属于浅层地表水,大约在地下80米区域就可以开采到。
为了推动中国“水肥一体化”进程的绿色增长,让更多受水困扰的城市循着徐闻的路而来,徐闻不能“等”。1998年,时任分管农业的副县长侯德耀亲自带队,到最为贫困的城北乡后坡寮管区,开展农业试点工作。此后,徐闻县政府制定了具体措施方案,先由政府在干旱的地方投资打大机井,同时,县委、政府专门成立打井指挥部,投入1200万元在全县范围内打了100多眼机井,推动利用地下水的进程。目前,田边地头的机井随处可见,井边大多都有一个蓄水池用于作物灌溉。如今,经过几个推广阶段,徐闻的节水灌溉形式由固定喷灌、移动喷灌向微喷灌、滴灌方式发展,“水肥一体化”形式也由简单人工操作向自动反冲洗、平衡施肥的电控发展。
“目前,徐闻县的‘水肥一体化’面积达到30多万亩,节水面积达到60多万亩,农户对于‘水肥一体化’的认可度日益提高,在水果、蔬菜上基本都使用节水灌溉设施。今后,我们将会在菠萝、木瓜、茘枝、龙眼等作物上大力推广应用。”柯开文说道。
陈昌胜认为,推广“水肥一体化”关键看效果。“这几年,我们着重在菠萝上推广、试验、示范。原本菠萝是抗旱作物,但是,农民没有想到还可以提高产量、提高品质、缩短生育期。”种植收益带给徐闻人更多的实惠,农民看清了效果,自然认可这种种植模式、极大地拉动了终端。
看到了“水肥一体化”的益处,徐闻人在设施上更舍得投入。“不包括管道费用,溶解器、过滤器和泵等自动控制的中枢部分投资就要十来万元。农户只需按照电脑控制操作,就可以轻松灌溉几千亩地。”陈昌胜说:“徐闻一天用工要80-120元,‘水肥一体化’省工、省时效益巨大,即使没有大块的地给农户便于实现‘水肥一体化’,他们照样使用这些设施。”
徐闻县成功地创造出一个独特的“水肥一体化”发展模式,但是他们觉得现在还不是坐享其成的时候,反而面临再次变化的局点。陈昌胜说,如果再搞一些简单的设施农业,效果更好。设施农业可以避免作物淋雨、不容易发病。“我们可以先靠自然条件搞一些简单的设施农业,实现避雨栽培。有些地方种植葡萄不是搞避雨栽培嘛,改良一下应该能够适合蔬菜种植。”
诚然,徐闻的“水肥一体化”具有先发优势,但是他们更注重采取什么样的新理念、新技术、新发展方式和新途径,实现种植方式与现代农业模式“最后一公里”的对接。在徐闻,“水肥一体化”作为一种具有区域优势的特别现象,具有专属特征——市场和需求决定作物品种和种植方式,政府驱动、领导带动、专家推动、市场拉动已经成为一种常态。他们认为,任何付出都能够通过提高效益、获得收益实现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