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19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规模设施农业呼唤水肥一体化
——北京市延庆县葡萄种植水肥一体化调查
《中国农资》记者 宋安勇 实习记者 贾然然 姜美怡

北京金栗种植专业合作社延庆唐家堡设施葡萄园区,该园在追求高品质的同时,通过控制温室大棚的上下通风口的开闭,调节室内的温湿度平衡,在源头上将病虫害的发病率降到最低。园长表示,要积极向葡萄水肥一体化方向靠拢,减少人力、物力的同时达到优质高产。
姬春艳园长向记者介绍了葡萄品种、嫁接模式以及配合滴灌的施肥方式。图中可以观察到每隔一段距离就会悬吊一根根黑色的滴灌喷头,在施肥过后,将喷头下拉,对准作物根部实现精准施肥。
万果的葡萄园中,每两行葡萄架间都会有一条深沟,根据作物需要,会将沟里覆盖玉米秸秆。秸秆的下面是经发酵腐熟的沼渣,覆上地膜,施肥时将秸秆掏出,开沟施好肥后,再将秸秆回填,冬季秸秆还可以起到“棉被”的功效。
万果生态园内的工作人员正忙碌地将刚刚收获的新鲜葡萄进行分装,由于订单过多,此园内的工作人员都是由延庆县附近居民组成。

    延庆县地处“延怀盆地”,地理条件得天独厚,光照强,海拔高,昼夜温差大,是我国葡萄科技创新示范县,其葡萄种植面积位居京郊之首。今年7月底,第十一届世界葡萄博览大会在北京延庆举行,延庆葡萄再次成为关注热点。《中国农资》记者也专程来到延庆县实地调查当地葡萄种植的水肥一体化情况。通过调查发现,在延庆这样的设施农业相对完善地区,不同规模种植户对水肥一体化推广应用表现出了不同的认知和诉求。

    调查篇

    现状一:散户沿用传统的施肥方式

    延庆镇广积屯村的葡萄种植户李永明是延庆葡萄种植户的散户,共拥有 4个葡萄种植棚,种植面积约为2.6亩,其仍在沿用传统施肥模式,并实行大水漫灌。李永明说:“我的种植理念就是生产绿色无公害的有机葡萄,拒绝使用任何化肥、农药以及套袋技术,让消费者不再有农药残留的顾虑,将传统种植模式继续发扬光大,争取创造更高的经济价值。

    现状二:中等种植户向水肥一体化努力

    北京金栗种植专业合作社、延庆唐家堡设施葡萄园区园长姬春艳介绍说,她的园区共拥有350亩地,种植的葡萄达32个品种。根据不同品种进行差异化管理,以打造生态园区为目标,拒用一切化肥。据统计,这里每个棚面积接近1.4亩,有机肥用量为4吨/年。主要肥料来源之一是通过秸秆发酵,将提取液归还葡萄园,提取液同时具有除草、肥料双重作用;其次是传统施肥方式,增施鸡粪、牛粪等有机肥料。当记者问到这里的葡萄价格时,姬春艳自豪地说:“采摘价80元每斤,另采取礼盒配送方式,混有不同品种,480元每盒。”

    施用有机肥提高葡萄品质,无农药残留,加上高端配送以及高附加值产品使经济效益明显。当记者问到在不施任何化肥以及农药的前提下是如何保证果品产量、质量时,姬春艳介绍,唐家堡设施葡萄园区由北京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等十几家科研、农业技术单位共同支持。该园区每年都由北京市土肥工作站和延庆推广站专家进行测土配方,深究土壤急需什么营养元素,按比例进行有机肥配方。通俗地说就是测土配方的“方”是全部按照有机肥进行配比的。

    姬春艳总结说,专业的技术团队、新兴的棚架管控方式以及娴熟的葡萄管理技巧是支撑唐家堡葡萄园区高质、高量、高经济收益的三大法宝。目前她的种植园正在向有机肥水肥一体化努力,由于种植园附近有机井、大功率的水泵系统,即使是液态有机肥含有一定的杂质也会被高压水流冲击出去。下一步实施有机肥水肥一体化关键在于设备的更新,近期她在考虑重新布置园区内的灌溉设施,为明年的测土配方和水肥一体化打下基础。

    现状三:大型种植户基本实现水肥一体化

    延庆康庄镇马坊西村,北京万果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志豪向记者介绍,该园区总种植面积达700亩,其中葡萄种植面积达400余亩。主要种植黑巴拉多、美人指、黑色甜菜等品种。一进园区,李志豪向记者介绍了该园区的特点:一是纯有机肥种植,采用有机牛粪、鸡粪以及经过发酵形成的沼液作为有机肥,形成了自然可循环的生态系统。二是滴灌技术的有机肥水肥一体化,利用管道将水肥通过直径约为1厘米毛管上的孔口直接送到作物根部进行局部灌溉,做到少量多次,节能高产。

    参观了几个葡萄棚,记者发现每两行葡萄架间都会有一条深沟,沟里覆盖了一层玉米秸秆。经李志豪介绍,在配合有机肥水肥一体化的同时,传统的施肥方法不可抛弃,这些玉米秸秆的下面是经发酵腐熟的沼渣,若将沼渣直接浇在葡萄根部,容易造成烧苗现象,但加水稀释又很难操作,所以将沼渣放在秸秆下面,覆上地膜,施肥时将秸秆掏出,开沟施好肥后,再将秸秆回填,冬季秸秆还可以起到“棉被”功效。

    当记者问到,不使用化肥是如何保证葡萄产量和品质时,李志豪说,仅使用有机肥的效果肯定不如增施其他化肥效果明显,在发现养分不足以保证葡萄健康生长时,要想到其他办法来补充。例如将人工拔除的杂草和作物秸秆经过微生物发酵,将溶液重新提取,经过滤后达到防虫、防病、补充追肥的作用。最后,李志豪感慨地说,我们很渴望农资行业能够开发出有机配套系列肥料,既能促进肥效,又能保证绿色无污染。

    问题:“土办法”有机肥水肥一体化受多因素制约

    李志豪说:“水肥一体化技术是今后农业发展的大趋势,我们也很渴望高端电控水肥一体化技术,希望真正能享受到水肥一体化给我们带来的高效益。”但在发展过程中受到诸多条件制约:第一,对于专做有机农场的人来说,要想真正做到水肥一体化,有机肥配方是最大的阻碍。由于缺少实现有机水肥一体化技术的理论知识以及技术配套设施支撑,目前大多有机肥都是由他们自己调配,在肥效和质量上都有欠缺。第二,像沼液一样的液体有机肥料,由于杂质含量太多,易堵塞滴灌管,加大了人工劳动力的投入。第三,在葡萄有机农庄面积越做越大的同时,希望拥有高端的配套设施以及过滤设备。

(下转19版)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