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柱守信”是典故 典故就是品牌故事
小时候读李白的诗“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第一次知道尾生这个人。据说“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从古至今,都把尾生当成“诚信守约”的典范。直到今天,我还在今人的博客中看到“尾生就是这样一位执著得可爱的君子,在他身上我看到了闪光的品质——诚信”云云。但尾生能代言诚信这个“品牌”吗?
品牌故事最忌放弃人道、脱离理性
从知道尾生这个榜样后就觉得怪怪的:如果那女子是被反对自由恋爱的父亲囚禁,逃脱后来到桥下只见一具尸体,你这是要上演东方罗密欧与朱丽叶?如果对方变了心或者就像王熙凤戏弄贾瑞,你不成了笑柄?再说,假定女子铁了心来赴约,水都淹桥面了,你这么搞是希望姑娘跟你一样——人不来我死等,大水来我等死?
后来看多了古人“教化”社会的故事,发现祖先们为拔高道德标准往往不惜牺牲人性,直至放弃人道、脱离理性。结果那些教化故事里的圣贤基本不说人话、不干人事、不走平常路了。
《二十四孝》是古代最典型的孝道故事集,也是最早的绘本故事,可见祖先是很懂得大众传播的。但为什么里面记载的尽是些不着调的人和事呢?杨澜说:卧冰求鲤、舍身飨蚊太过做作——你凿个冰窟窿或是挂个蚊帐不就行了吗?再看看郭巨埋儿——为孝敬老人,郭巨决定把儿子活埋了省出口粮给老人。坑都挖好了,发现坑里有一坛金子,全家人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今人肯定不明白这样脑残的人物怎么都能上教科书呢?郭巨埋儿想过必陷老人于不仁不义吗?想过孩子会很痛苦吗?这样愚民的教化竟延续了上千年。直到今天,部分媒体在报道先进人物时还很容易将残酷当感人,将痛苦做高尚。
泯灭人性的品牌故事打动不了人心
从尾生到二十四孝代表了一种病态的故事表达:为宣扬某种精神,无限拔高,结果连人性也丢了。没了人性,任何教化故事都无法进入人心;或者干脆毒化人心,教化出愚民暴民。
尾生这个人物最早见于《庄子》的盗跖篇,其中列举了包括尾生在内的六个人物,批评他们为追求名声不念人性、不惜生命,可见尾生最初并不是个正面形象,之所以成为“诚信守约”的典范,完全是后世文人改造的结果。在《诗经》时代,诗歌《黄鸟》就记载了活人殉葬的巨大痛苦:“临其穴,惴惴其栗”。郭巨那个儿子差点被活埋,长大后不心理变态才怪。
所以,我们呼吁回归重视生命、尊重人性的传统。任何社会教化故事、公司品牌故事,都不能违背人性,丧失理性,否则就不是弘扬精神而是流毒社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