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16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展望
去产能化、除概念化、树生态化成为磷化工结构调整的方向


    飞跃式发展后   三大问题亟待解决 

    在过去的十年间,我国磷肥产业实现了突飞猛进的飞跃式发展,四川大学化工学院教授钟本和认为,中国磷复肥行业已具备了向国外发展、建设磷化工强国的技术优势和产业基础,具体包括:一是中国磷复肥产量世界第一;二是料浆法磷铵为世界领先;三是磷酸生产和净化技术在规模和技术上走在世界前列;四是选矿技术已赶上先进行业。

    产能过剩的问题日益恶化;硫、钾资源对外高依赖性没有得到有效缓解;磷石膏堆存和利用的问题已成为制约行业生存和发展的主要难题;行业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危机。

    我国磷复肥产能过剩矛盾已十分突出。虽然国内有生产许可证的复混肥企业已由高峰时的 4400 多家下降到 3400 多家,过磷酸钙和钙镁磷肥企业由 1100 多家下降到 700 多家,但产能依然巨大,企业工率普遍不高。截至 2013 年底,我国磷酸二铵、磷酸一铵国内产能过剩的比例均超过 100%。与此同时,我国硫钾资源对外依存度依然较高,2013 年进口硫磺已占世界贸易量的 33.6%,加上进口有色金属矿产带进来的硫和进口的硫酸,我国的硫资源对外依存度仍高达 50%。2013 年进口的各种钾肥约占世界贸易量的 21%,国产钾肥的自给率约为 52%。

    由于产能过剩严重,而国内需求有限,部分企业还需要通过出口平衡淡旺季生产矛盾,化解过剩产能和高价进口原材料带来的经营风险。虽然 2014 年出口政策相对宽松,但相比于摩洛哥、突尼斯、美国等传统出口型国家,我国的磷肥产品缺乏价格和质量优势,国际市场竞争力不强,出口形势仍不乐观。  

    磷石膏堆放安全已经成为行业的一道坎。我国磷化工的突出问题还在于磷石膏的安全环保堆存和综合利用。工信部节能和综合利用司雷文处长表示:磷石膏已关系到企业生死存亡,已经成为摆在我国磷肥产业面前的一大课题。我国磷石膏年产生量大,现有堆场建设年限跨度长、数量多、分布广、堆存量大,加之近年来极端天气状况频频出现,不确定的因素增多,因此,如何切实加强磷石膏库建设运行的规范管理,做到安全环保长周期运行,应引起行业、企业的高度重视。 

    有机磷化工产品开发滞后。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副总工程师叶丽君特别提出,我国磷化工行业产品结构不够合理,低附加值的无机磷化工产品比例大,高附加值的有机磷产品比例较小,很多企业的产品还停留在大宗的几种传统产品上,行业目前面临的突出问题是:一方面有机磷产品需求增长较快,每年需进口;另一方面现有磷化工企业以落后的生产技术和原料路线以较小的规模生产有机磷产品,产品品种单一,缺乏竞争力。我国的磷化工企业生产规模比较简单,大多数企业基本上是黄磷到热法磷酸再到三聚磷酸钠或六偏磷酸钠等,主要以大宗磷酸盐产品为主。生产品种单一,产品规格少,多为普通工业品,精细磷化工产品较少,尤其是专用品更少。

    中国磷肥工业协会理事长周竹叶:

    中国的磷复肥工业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需要促进这个传统行业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变。要重点做好强化结构调整、科技创新、节能减排,加快行业发展方式转变。

    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处长雷文:

    从产业要健康持续发展角度来看,磷肥产业必须要从传统发展模式向循环发展模式转变。磷石膏的综合利用已经成为磷肥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磷石膏综合利用的好与不好,将直接影响到磷肥行业的发展好与否。加强磷石膏的综合利用已经是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国家化肥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上海)副主任商照聪:

    虽然目前行业面临着产能过剩的局面,但是化肥用量下降的趋势也将逐渐显现。在发达国家已经走过化肥用量下降时段,中国未来十年必将面临拐点,快慢将取决于土地流转政策的贯彻和用肥知识的网络普及等。

    上海化工研究院化肥所副所长陈明良:

    我国化肥消费的高速增长期已基本结束,将进入结构调整时代,总量保持稳定并且可能会出现降低趋势,尤其是磷肥的施用量可能会减少。

    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能源化工处副总工程师叶丽君:

    磷肥行业去产能化的任务繁重,企业对现有装置进行改造,向磷酸盐行业发展是可行的方向之一。通过对湿法磷酸精制,生产工业级磷酸和磷酸盐,能延长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

    四川大学化工学院教授钟本和:

    目前磷化工产能过剩问题突出,解决此问题需多方努力,采取各种措施加以解决。从技术方面认为,一是要发展磷肥新品种。二是可以采取向国外输出技术,把精力放到国外去打市场。三是发展高纯磷化工。可重点发展高纯化、超微细、具有特种功能的精细磷酸盐品种;积极发展精细、有机、高端磷化工;着力发展高端磷化工产业。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