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3年6月28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市场洗牌加速 企业须快速应变

《中国农资》记者 吴 江 高 远

  本期嘉宾: 黑龙江倍丰农资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李海平

  东北化肥销量巨大,历来是化肥厂家必争之地,同样也是冬储的“要塞”。因为这两年化肥价格旺季下跌,而淡季相对坚挺、甚至出现价格上升的情况,所以冬储的东北流通商处于相对劣势,冬储的化肥基本上全处于亏损状态。从去年开始,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一起提出了“共担风险”的口号,但是实际操作却远远比一句口号复杂得多。作为企业,永远在追求盈利,当冬储有盈利时,生产商和流通商在争取最大的利润;而当冬储亏损时,双方都不愿意承担损失。流通企业做冬储时,更愿意让生产企业承担全部的亏损风险,并且还要给自己一定的利润空间;但是生产企业肯定无法接受此条件,所以“建立新型的厂商关系”这个命题,必然要走更远的路。

  产能过剩的问题暂时无解,因为许多扩产能的企业都是国企。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国有企业实力雄厚,即使面临行业不景气,它们也可以坚持下来,而一旦行业进入“牛市”,这些企业得利更多,它们会继续扩张、扩产能,提高市场占有率。目前正处于行业大洗牌的阶段,必然有部分企业无法坚持下去,等不到“牛市”的到来就会消失。

  就今年的市场情况来看,东北的化肥市场已经出现了一些变化,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东北地区假冒伪劣农资产品有所减少。随着正规企业宣传力度的加强和农民素质的提高,农民辨别能力增强,选购化肥时价格也不再成为首要的考虑因素,同时,国家相关部门的查处力度增强,市面上假冒伪劣产品数量减少已成为必然趋势。今后几年,东北农资市场的净化度会越来越高。

  第二,最近几年,特别是十八大之后,土地流转加速,家庭农场和农业合作社会越来越多,专业化程度也会越来越高,农户科学用肥意识加强。这一系列变化对化肥企业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企业开展像测土配方这样的农化服务更加便利,同时也能减少基层工作人员,减少企业运作成本,但是这要求企业提供个性化、定制化服务,同时对产品的科技含量要求更高,企业的工作人员也应具备更专业的素质。

  第三,从前些年开始,东北市场“赊账”成风。赊账可以给经销商带来更多的利润,所以经销商对这种形式的接受度很高,可是这样很容易无法收回本金,出现“利润高了,本却折了”这种尴尬的局面。后期企业的经营模式应做出调整,着力于农化服务。

  国务院副总理汪洋今年5月在黑龙江视察时提出,黑龙江“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要重点探索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体制机制。黑龙江大片农田相连,在农业现代化建设方面有天然的优势,农资企业应当以此为契机,快速应变,为推进“三农”建设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