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花八门的肥料产品中,既能改善环境又能促进增产的肥料并不多见。长效缓释肥因其优良特性,逐渐受到农民的认可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近几年,以中科院沈阳生态研究所长效缓释科技成果为主体研发的稳定性肥料,在全国大地上生根开花。以强势农资品牌为主体的推广战略,使科技成果产业化模式迅速在各地获得突破,这一利国利民的好产品得到农民的普遍认可。
2002年以来,以稳定性肥料技术为核心的长效缓释肥,在全国各地获大面积推广。在东北,经过黑龙江倍丰集团爱农复合肥料有限公司多年的田间示范,“倍丰2006”长效缓释肥已经在这片广袤的大地上深深扎根。
从大处着眼,“倍丰2006”长效缓释肥,改变了东北肥料利用率低的施肥方式,降低了农业面源污染,提升了爱农公司这个大型农资品牌的区域影响力。于细微处看,“倍丰2006”成就了一个知识型农资代理商的事业,增强了一个种植大户在农民中的威望和带动力。
好技术获终端认可、强势品牌再提升、经销商营销添动力,最终促成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在东北,长效肥无疑打造了一条多赢价值链。
长效肥在东北开疆拓土
中科院沈阳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卢宗云认为,中国新型肥料发展应当瞄准提高利用率、延长肥效期。毫无疑问,长效缓释肥因其具备的“免追、深施、高效、增产”等优势,而榜上有名。
在东北,撒施是当地农民几十年来墨守成规的施肥方式,每当施肥过后、春风掠过田地,肥沫子迎风飞扬,且不说农民心疼花钱买来的肥料随风飘走,周围的水渠、河道也变成肥料栖身之所,影响环境。
此外,现代农业最佳高效模式是“少劳作、多收获”。卢宗云认为:“过去农民种地不计成本、不算工钱,现在农民出外打工一天至少能挣80元,高收入的账谁都要算。”特别是给玉米、水稻追肥是一种艰苦的劳作,这种模式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和当今农业发展。
施肥免追是农民期盼已久的愿望。卢宗云认为,“单纯强调高产不如追求高效,农民种地实现高效,积极性也就高了。”也就是说,施肥不仅增产,还要省工省力、少劳作。“倍丰2006”玉米免追肥的诞生,是稳定性肥料技术改变玉米种植模式的一个有力例证。
好产品还要适合中国的国情。卢宗云告诉记者:“沈阳生态所研制的稳定性肥料最大优势在于定位大田作物,成本低,更接近中国老百姓的实际消费水平。”这是“倍丰2006”在东北获得农民认可的又一大优势。自2002年在东北推广以来,“倍丰2006”因其免追、高效、增收、成本较低以及减少环境污染等显著优势,日益受到农户的认可,也成为倍丰集团在黑龙江推动终端向高效农业方式转变的典型实例。
“倍丰2006”十年铸一剑
知名农资品牌的生命力在于有一个好产品。十几年来,爱农复合肥公司见证了稳定性肥料在东北的突破和发展。爱农复合肥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万玉萍认为,黑龙江倍丰集团的“倍丰2006”产品做了十几年仍然经久不衰是得到了农民认可。卢宗云评价说,“倍丰2006”十几年经久不衰,如果这个产品不好,如何挺立市场十几年?
爱农复合肥公司赵凤丽告诉记者,回想当年,尽管稳定性肥料在黑龙江的知名度还不是很高,仅有几家小企业推广长效肥,但是,倍丰集团总经理刘斌看准了发展势头,果断地大力推进长效缓释肥推广战略。
“倍丰2006”初入市场,倍丰集团投入了资金、人才、品牌等优势资源。当时,人们对于长效、缓释等概念尚未认可。为此,刘斌果断决策——“用强势品牌打造王牌产品”。多年来,倍丰品牌在东北农民心目中就是诚信经营的代表,品牌基础好,认可度高,品牌效应无疑可以带动长效缓释肥在东北“破题”。
有了品牌的带动,他们开始着手“强基固本”。从2002年开始,倍丰集团采取田间试验的模式,结合布试验点、建零售店在市场上进行推广,“倍丰2006”的增产效果赢得了农民的信服和深爱。从2002年起,倍丰集团从1900多吨起步,仅仅经过一年时间销售量就达到了3万吨。
“销售总量30万吨不算多,但是,单一一个品种达到3万吨的并不多见。”在推广过程中,当地农民亲身感受到“倍丰2006”产品的质量稳定、产品过硬。他们始终对生产任何一个环节都追求严格认真。如今,“倍丰2006”已经成为集团的王牌产品,“倍丰2006”已经成为长效缓施肥的代名词。
十几年来“倍丰2006”的销量每年都在增长,倍丰集团收获颇丰。今年春耕,爱农复合肥公司准备在一个空白乡做田间试验,原本已经订好了另一品牌肥料的合作社农民,闻讯立刻将已经订好的货退掉,主动和倍丰经销商联系订货。他说:“敢布点试验、做现场示范的肥料,一定是真金不怕火炼。”五常县新成立的合作社也专门找到爱农公司,一次性订货300吨。“这一段时间,‘倍丰2006’天天往外运,最后一批肥料出厂比往年延迟了十多天,在爱农公司的生产历史上前所未有。”赵凤丽说。
终端认可炼“真经”
质量稳定促进了企业品牌提升,销量提升增强了经销商积极性。沈阳生态所与倍丰集团的强强联手,开拓长效肥在东北的大面积推广。爱农公司与经销商互惠互利的双赢合作,则成就了一个用肥人转变成卖肥人的经典故事。
双城市团结乡育新村吴德伟只是一个普通农户,用了“倍丰2006”感受到它给当地施肥模式带来的巨大变化,作为新一代知识型种植户,他认为:“好肥应该让大家都用上”,便开始代理“倍丰2006”。当时,有人说只有“倍丰2006”可以达到120天的肥效期,并且作到后期不脱肥,吴德伟还专门在花盆中做了试验。
“但是,在团结乡推广深施和免追并不容易。”吴德伟说,早在2005年曾有人推广过一次性肥料,由于工具达不到种、肥隔离的理想效果,导致一次性肥料在东北“夭折”。代理初期,吴德伟在倍丰集团农化服务人员的帮助下,首先对施肥工具进行了改进,使其可以在土壤中做到分流。“卖肥不是目的,达到高产和农民的共赢才是目的,这样经营才有延续性。”开始经营时吴德伟“抓住”一个典型农户,拉开了团结乡推广“倍丰2006”的示范序幕。
如果说吴德伟敢拿亲戚的玉米地做试验,不如说他看中一个种植大户的带动影响力。“当时我撵到双城,说服我的舅舅务必用这个肥。”吴德伟回忆说,那天他拉了6袋肥给舅舅免费试用,一到村口呼啦啦上来几个人帮他拉肥。吴德伟说,其实连一人一袋都扛不上,他们就是为了看看你究竟用了几袋肥、有没有虚假广告。如果人家下80斤、你下100斤,效果再好也没人信服。最终,他们只用了一垧地做试验就看出了效果和优势,舅舅也成了“倍丰2006”的忠实“粉丝”。
与其说是靠亲情,不如说是靠肥效,最主要的是靠效益。吴德伟深有感触:“舅舅每年种300亩地投资不少于20万元,关键是要回报,看效益。如果收入少他肯定不用这个肥!”农户收益使“倍丰2006”在改变落后农耕模式、提升企业品牌之后,获得农民的认可,也使高效推广形成多赢局面。
其实,被吴德伟用亲情“套住”的是当地的种植大户——马慧君。“肥下到地里,他们天天上我家地里溜达。这个肥相当争气,同样的玉米品种、同样的上肥量,两样肥种的苞米形成一道梁儿。”村民全程“监控”成了“现场直播”,玉米从耪地、出苗、施肥一直到秋收,看了肥效的邻居都拍手叫好。
好肥料使一个种植大户的带动作用开始逐渐显现。马慧君说,“这个肥太值了!第一年用长效肥亩产就增加了200斤,一下子看出效果了,要不我们屯子这三、四年怎么用这么多呢!”如今,老马只用“倍丰2006”,且一用就是4年。
“倍丰2006”在东北的推广,向农民展示的不仅仅是一项肥料技术,也改变了东北农民固有的施肥模式,对中国施肥模式进行了革命性创新。如今,“倍丰2006”在东北广袤的大地上,被演绎得尽善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