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3年6月21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用心”经营化肥
访黑龙江省双城市团结乡育新村经销商吴德伟
《中国农资》记者 郭嫱

  吴德伟,家住黑龙江省双城市农丰镇进步村。他不仅是倍丰肥的忠实用户,还是积极推广倍丰肥的热心宣传员,目前,他在双城市团结乡育新村已经拥有了自己的经销点,从一名用肥人成长并转型为一名卖肥人,而他的每一次蜕变背后都有倍丰的功劳。

  大胆摸索创新

  好口碑助力好品牌

  双城百姓选择倍丰肥经过七年的认真摸索。吴德伟告诉记者,“2005年左右,通过看电视、听广告,我对倍丰肥有了初步认识。为了选择有长效功能的好肥,我几次来到农资市场咨询摸索,最后决定用‘倍丰2006’这个品牌。选择倍丰的决定性因素不仅因为它里面有长效剂,还有倍丰的好口碑,让当时年纪不大的我感到心里踏实。也给东北地区的农民带来了方便,一次性施用的免追模式为当地百姓带来了玉米的高产。”

  2009年,东北出现大雪、春涝等自然灾害;庄稼收割之后,土壤中秸秆的粉碎也不彻底,这种种因素使得当年春耕延后,对化肥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快速、长效成为了农民选择化肥的重要标准。也正是这一年,吴德伟来到双城市团结乡,准备推广“倍丰2006”。

  起初,双城的很多农民对“倍丰2006”的肥效持怀疑态度,当看到明显根深叶茂的玉米苗地时,有的人以为吴德伟偷偷追加了尿素。于是吴德伟耐心带领大家共同观察农作物的生长周期,一直到后期秋收的整个全过程,对比后发现施了倍丰肥的玉米地确实好于其他肥效的庄稼地。“扒开叶子,籽粒成熟度相当明显,如果肉眼可以识别高产的话那就是100斤以上。”吴德伟不夸张地形容道。越来越多的双城百姓在尝试施用的同时也打心里认可了“倍丰2006”。

  同一地块、同一作物、同一个下肥量,唯独厂家不同、品牌不同,最后的玉米产量就大不同。借力倍丰肥的好品牌,“倍丰2006”的出现也增加了其无形效应,一次性施用的好功能更为其好品质锦上添花。爱农农化大胆创新服务,创造了该品牌在2003年3万余吨的历史销量,改变了东北农民玉米施肥的思维方式及施肥习惯。

  巧工具化解难题

  助农将好肥用好

  倍丰肥在农资市场有着良好的口碑和影响力,定位稳定性肥料的“倍丰2006”得到了老百姓连续十年的认可。但不免有些农民朋友对其施用不当,从而造成隔离烧苗问题的担忧。为此,吴德伟在反复实践的基础上,勤于思考,帮助双城农民解除了施肥过程中的顾虑——土壤分流。

  一句老话说得好“人巧不如工具妙”。“我把下肥工具改进了,使得其可以在土壤中分流。其实大家都想隔离,但每次都达不到想要的效果,雇的车只能深入土壤2-3公分,再往深了放土时,土全部都挤到垄沟了,导致没有回流土。”吴德伟自豪地告诉记者自己的经验,“我把那个工具上火时烤直了,用砂轮开得印,可想而知这样的受力面积和一个刀印的受力面积是不一样的。压强增大了,阻力减少了,分流土就明显回笼了。同时,我自己也做了一些下肥工具,借给农民用,深受农民欢迎。‘倍丰2006’也成了当地农民种地的首选。”经过吴德伟改进后的下肥工具减少了受力面积,增大了压强,减少了阻力,使土壤达到了隔离分流的效果。

  最后吴德伟说,其实作为经销商把肥料卖了不是目的,而是要让农民高产,达到一个共赢的效果。也只有这样才能有延续性,否则就没有第二年的合作了。唯独感觉资金能力不够,发展稍慢,毕竟农资行业必须得有资金才能运作一些东西。这是一个用肥人转变成卖肥人自己的想法,有思索、有见解、有变化也有希望。实现一个共赢的结果,对商家负责也是对农民客户朋友们负责。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